《路西法效应》十七天读书笔记(已完结)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十二

2020-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白色石南

11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伦理学及拓展研究

斯坦福监狱实验让我们看到了情境性和系统性的力量串联运作导致对人性的破坏。实验的环境保证了志愿者们的品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品行偏差,他们后来的变化是情境下被潜移默化改变的。这种已知的作用于前境中的心理过程是造成我们改变的主要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我们的内在都存在着的各种可能性,只是依据支配我们生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差异,才启发开展中每个人的不同的特质。

人类从完美到堕落

在这一章节作者将探讨令正常人堕落的心理过程。

人类的记忆,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以及创造天赋,使我们能从过去中学习,以个人的或抽象的方式彼此沟通以及发明创造。

人类的归属感是与他人建立联系,共同合作以及接受群体规范欲望的基本需求。但在实验监狱中归属感却造成了过度的顺从以及圈子内外的敌意。而对于自主控制的需求以及自我导向和计划性行动的核心力量,也可能导致滥用权力或陷入习得性无助无法自拔。

作者在此探究了另外三种导致正反效果的需求:

第一种:对于一致性以及合理性的需求:承诺的不协调可能迫使我们美化以及合理化错误的决定。

第二种:认识了解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反复无常,专政武断有可能让人产生挫折,并造成自我孤立。

第三种:为刺激而从事探险以及冒险:稳定环境中这种需求使无聊变成激发行动的强力动因。

针对情境力量在形塑人类思考以及行为的影响力,在考虑刑罚严厉程度时仍是要考虑情境与系统性的因素,而非免除处罚。

接下来作者将会分析斯坦福监狱中疏忽的伦理过头以及绝对伦理的议题。而对于相对伦理(对研究产生的科学以及社会贡献是否能够抵偿痛苦)也将深入探讨。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伦理反省

作者对于伦理议题的关注,使他在实验结束后多年仍决定检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伦理问题。无论这个实验是否违反伦理,对伦理的探讨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对于能预测人性作用的研究,伦理判断都将不得不面对。

绝对伦理

伦理分绝对和相对。绝对伦理标准较高,不因时间,情境,人,便利性而改变。体现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绝对伦理预设人的生命是可贵的,所以可能伤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研究是不合理的,即使打着为支持国家安全以及其他所谓高尚目标进行的伤害,人的研究仍是有悖伦理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绝对违反伦理

从绝对伦理的角度来说,参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志愿者们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承受极大的压力和情绪波动,所以他是违反绝对伦理的。

狱卒们做了许多原本不该做的事情,看到加诸于囚犯身上的酷刑,他们一样感到痛苦。他们的痛苦来自意识到自己对囚犯的打击全是真实,直接而且持续不断的,更有甚于米格尔米尔格伦的经典研究”盲目服从威权”中的参与者。针对这个实验的另一个违反伦理的批评是未事先告知逮捕,并在并未在警察总部正式登记,因为考虑到欺骗性也是模拟监狱实验的要素,操纵家长们让他们相信环境没有那么糟糕。另外没有做到更早及时中止研究也是违反伦理的一个理由。对此作者解释是因为研究负责人和监狱监督者双重身份形成了冲突。

这个实验虽然复制出真实监狱中最糟的面向,但代价却是造成人类的痛苦,是绝对违反伦理的。

相对伦理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加权的实用标准来做伦理判断。根据人类的传统智慧在进行医学以及非医学性质的人类研究时必须建立严格的指导原则和限制。对于实验研究者来说,对于什么是对社会和理论思考有所贡献的研究这一方面是重点考虑的内容。而外在的审核者则会照顾到实验参与者的福祉与尊严,他们认为基于科学和社会整体利益考虑,是可以允许部分暂时的不持续到实验以外的负面状态存在。

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并不违反伦理的理由有:

有关这次实验的『非正式同意』声明已告知实验参与者所有情况,除逮捕过程外并没有欺骗参与者。但并没有将禁止虐待的禁令延伸到心理虐待的范围。另外囚犯是公开受到圈外人检视的,但这些旁观者并没有给予囚犯们支持,因为设定的情境框架限制了这些观察者,又或者他们无从知晓更多的虐待事件。

在这一次实验后举办的几场减压说明会是唯一做对的一件事。让参与者们了解在特殊情境下的不寻常表现,用压力轮转法说明压力可以延伸到实验之外,但强调他们的行为是监狱情境中的负面病症,而不代表他们的人格有病。同时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了道德教育,探讨在研究中遇到的道德冲突。

参与者在实验中的负面影响并不持久,大部分已回到了较平衡的状态。因为他们本就是人格健全的人,可以将实验视为一项冒险。而精细的减压程序指明了造成影响的情境特质。

对实验参与者的正面影响

传统观点从相对伦理方面认为研究结果的意义大于付出的代价研究才能获准进行。但在设计研究或获得实验的许多阶段,预期的收获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实现的目标未必实用和可行。另一方面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一开始未必有明显用途,最后却有重要用途产生。所以研究获益者有可能落空,但参与者与社会仍要付出损失的代价。

我们不得不考虑实验参与者是否获益的问题。比如这个试验参与者获得的酬金是否敌得过他们经受的痛苦呢?同时考虑到研究伦理时,必须要考虑到的是研究者负有的社会行动的义务,为了能让研究成就运用到知识领域或社会改革,这些研究者也必须有所作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参与者以及工作人员的意外收获

在实验结束后的评估中,大多数参与者都表示,对个人而言这是一次价值非凡的学习经验。但没有任何参与者愿意再次自愿参加类似的研究。

从参与者的评估中解释这次试验的正面效应。道格8612最早出现极端情绪性压力反应的囚犯,他在五年后的一次评估中,讲到了为了得到释放而让自己陷入极端痛苦,接着8612这个角色又会缠上他,他的痛苦在实验结束后两个月仍然存在。道格拿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部分原因是希望能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他的博士论文与狱卒有关,他在真实的监狱中拿到学分并在真实的监狱中工作。他提醒我们必须防范在存在权力差异的群众中出现的虐待冲动。他的例子说明在实验造成了强烈的负面效应后,仍能转化为智慧与洞见,持续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贡献。身为受试者的收获与承受的痛苦是成正比的。

酷吏赫尔曼说,斯坦福监狱实验带给他的是『一时的丑闻,一辈子的臭名』,他说这次试验对他的正面影响就是他把这些事件当成警世传奇,提醒现在的他必须注意对待他人的态度。

克雷格成了美国的狱政首席顾问,也是少数与囚犯集体诉讼案件的律师代表合作的心理专业工作者。他把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成是改变他职业生涯的再造经验。在实验结束后,他不久就开始研究真正的监狱并将焦点转向社会史。

克里斯蒂娜.马斯拉什在实验中短暂而强烈的经验,对她的职业生涯决策也产生了正面影响。这个试验让她体会到是心理学的去人性化,启发了她进行关于精疲力竭感的前瞻性研究(探讨对情感过度渴求的人类服务工作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她把研究用于实务,鼓励分析和改造造成精疲力竭的情境决定因子,而非放在个性上。

斯坦福监狱启发他开始了一项新研究

作者谈到对自己的影响时说到,他因此成为一名社会改造分子,为改善监狱境况并唤醒人们关注其他形式的制度性权力滥用而积极奔走。现在作者的许多研究焦点,如羞怯,时间洞察力和疯狂,都是由监狱实验的许多观点刺激而成。

羞怯:自我加诸的监牢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囚犯们交出自己的基本自由作为对狱卒们强制掌控的回应。在真实的生活中即使没有这样一位狱卒的存在,有些人还是会交出自由。这些人在内心的自我形象中内化了一位苛刻的狱卒,同时又内化了一位消极被动的囚犯。内在的囚犯为回应内在的狱卒会选择由羞怯组成的寂静监牢中享受安全感。

羞怯是一种社会恐惧症的病理学,它让我们视他者为有恶意的人,并进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关系。在试验中,作者又进行针对成年人羞怯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斯坦福羞怯研究计划』,并成立了『羞怯性格门诊』,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出一些工具和方法协助有羞怯性格的人们已从自我囚禁中解放出来。

正常人的疯狂

斯坦福监狱实验刺激作者开始研究羞怯性格和时间洞察力,另外因为排除了病发于前的可能性,也引导作者开发出一条研究的新路线,研究正常人第一次是怎样开始发病的?

与大部分从结果推回原因的回溯性分析不同,作者则是将焦点集中在恐惧症和妄想症等心理疾患的症状发展过程,这种新模式可用来说明正常健康的人出现疯狂行为时的认知,社会基础。试验已经证明在试图说明无法解释的情绪激动的原因时,有1/3的正常实验参与者会出现病理症状。我们在评估正常人出现功能失调行为的机制时,综合考虑认知社会和文化过程的基本知识,就会更有能力预防和治疗疯狂,以及其他心理病理疾病。

权力下放式教学

斯坦福监狱实验使作者毫不费力的变成支配性的权威人物,他反思并逐渐改变教学方式,赋予学生更多权力,节制教师的角色,将教师的威权限制在对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非社会控制。他设置了『有话大声说』时间,鼓励学生发表对这门课的正反意见,尽量降低高年级学生间的竞争,让学生与学习伙伴共同应试,甚至完全排除评分机制。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个人影响

在实验结束后,作者与克里斯蒂娜结婚,她影响了作者生命中的一切作为,使作者从斯坦福监狱实验抢救出更多属于天堂的美好。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作者成为社会改革的倡导者,推动监狱改革,并将从实验中得到的讯息向外扩散。

将收获极大化:传播社会福音

斯坦福监狱实验对作者生活改变最大的是他成了社会改革倡议者,受邀出席美国众议院的小组委员会。作者主张国会介入监狱体系,以改善囚犯甚至惩教人员的状况,作者大力提倡唤醒社会意识,让大众了解狱中社会实验完全失败,找到可替代的方案。第二次国会小组会议是关于青少年拘留问题的,作者提出了十九项个别建议的纲要,其中促成了在受审前青少年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的法律规定。此外,在圣昆廷六嫌诉讼中担任了专家证人,一直担任整个审讯期间原告与律师群的心理咨询专家。

为了平衡相对伦理,作者认为有必要将在实验中的收获最大化,直到能使科学与社会受益为止,以补偿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参与者的痛苦。

媒体以及影像的力量

实验结束后,作者一直用影像来散播关于情境力量的讯息。首先制作幻灯片并配上作者的录音代口述,做为教师授课的补充材料。在之后制作了录像带『寂静的愤怒: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在2004年发行DVD。

实验复制与延伸研究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影响力远超过社会科学的用途而进入到其他领域,包括电视节目,商业电影,甚至是艺术作品的公开场域。从实验中了解到情境力量不受牵制,好人变成坏人是如此容易,也因此发展出一些社会和军事应用方法来避免此结果的发生。

重要的是继续思考大范围的心理学研究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结论的验证与扩大。

其他文化的有力证明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了一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延伸研究,目的是探讨社会组织如何影响囚犯与狱卒的关系,由此得出的一个核心结论是,监狱体制的本质是造成监狱内外对抗关系的主因,囚犯与狱卒个人特质并未扮演特殊的角色。这个实验根据对真实监狱结构性特质的客观定义而提供了评估行为改变的底线,因此也抵消了对模拟实验有效性的质疑。

精神病房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埃尔金州立医院进行。29位工作人员被监禁在病房内充当病患,短短一段时间这些模拟病人的表现就已经和真正的病人毫无区别。这项研究被当成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续篇。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就是医务人员注意到病人受到的错误对待,也努力改善相互的关系,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情境的力量。

英国电视秀:失败的伪实验

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进行了一场电视秀实验,出现了惊人的结论:囚犯支配的狱卒。在这场真人实境的电视秀里,囚犯占了上风,而狱卒们却经受不了痛苦而离开。他们认为这是挑战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得出的结论,对于这个伪实验的关键分析在此不赘述。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对权力滥用的警告

这项实验产生了两个始料未及的用途,用于妇女庇护所,另一个是用于美国海军的『生存,躲避,抵抗,逃脱,实战计划』SERE。观看影片了解受虐的责任并不在妇女,本身是什么样的情境因素造成施暴行为的发生。

在对朝鲜战争后发展出的SERE训练,是让受训者在战俘营中通过极端残酷的模拟训练,让军人有充分的准备可以更妥善的应对恐怖行动。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教训,可以警告接受SERE战俘训练的学员们谨慎应付行为过当的冲动,以免演变成虐俘。

但SERE实战训练也被错误的用于提升讯问技术,目标是对付被俘虏的敌方战士和其他美国的假想敌人。据报道这项技术已经被移到古巴关塔那摩湾监狱中,因此备受批评。

SERE实战计划所开发的各种策略是防卫训练协议的一部分。在911袭击后,却经过翻新被归入攻击型战略,由行为科学家们协助发展,并通过反复操演而得到修正和改善。心理学上的软性折磨替代了严刑拷打。

主要有五种策略:

第一性方面的羞辱糟蹋,第二是对宗教以及文化习俗的羞辱,第三剥夺睡眠,第四感觉剥夺或感觉超越,第五是恐惧以及焦虑主导心理的身体折磨,如水刑,和低体温刑。

这些策略被特别建议应用在关塔那摩监狱和阿布格莱布监狱,有些文件也显示五角大楼已经吸收斯坦福监狱实验对于情境力量的主要认识并运用到折磨训练。在调查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的『施莱年格小组案审查报告』中就凸显了实验监狱中创造出的病态情境力量。

跨界进入通俗文化

作者用三个例子,说明了实验进入了音乐,戏剧和艺术领域。

斯坦福监狱实验成了一个洛杉矶摇滚团体的团名,因为团长认为这个适用于他们的强烈的音乐风格『朋克与躁音的融合性』相符。

德国电影『实验监狱』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实验让这部电影显得极合理,真实。但这个电影极尽哗宠,诱导认知,结局出现的性别主义的偏见却彰显不出任何价值,这部电影备受批评。

波兰艺术家阿瑟.奇米桥斯基制作了一部长达46分钟的影片『重复』,内容着重重现了志愿者在模拟监狱中度过的7天,在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其他展场中展播。

斯坦福监狱实验网站的网络力量

在网站www.prisonexp.org上作者用存档影片以及42张幻灯片向大众说明那决定命运的6天实验发生的故事。资料丰富,提供了许多种语言的版本,网站浏览次数惊人。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行与媒体报道后,其点击数更是每天超过25万次。这不只代表大众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更证实了许多人觉得有必要了解监禁的议题,即权力和压迫的议题。

一位19岁心理学学生谈到了这个网站对他造成的重要影响,他在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训练营里的遭遇与囚犯类似,这个实验的资料和经验使他走出了疑惑,他已经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了。

对于社会科学家而言,这个小小的实验有持久的价值,对一般大众来说更是如此。它是我们了解到社会情境以及创造并维持这些情境的系统力量,导致了人性戏剧化的转变,用富有故事性,有趣性和娱乐性的方式让心理学走入大众,并且认识了人性中最基本最令人不安的一面。

在接下来,作者将会回顾来自不同出发点的各种研究,更完整了解情境影响人性转变的巨大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