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每周500字

我们拥有的知识诅咒了我们,你知道吗?

2016-04-13  本文已影响213人  艾文君

我们一旦拥有某种知识,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对我们来说,同别人分享这些知识变得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听众的“心境”。

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游戏而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

敲击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名曲的清单,诸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敲击者挑选一首,把节奏敲给听众听(通过敲桌子)。听众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拍猜出歌曲(这个游戏在家里玩很有意思)。

这个游戏中听众的任务很艰巨。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人们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只猜出了其中的2.5%:120首中的3首。而在听众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竟高达50%。

敲击者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一次被理解,但是他们认为2次中就有1次。为什么呢?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脑中难免会随之响起歌曲的旋律。来吧,你可以自己亲自来试试,你不可能避免在脑中听到曲调。而此时,听众则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见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

在实验中,听众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辨出乐曲,敲击者会对此感到震惊:难道不是很明显就能听出来吗?当一个听众把《星条旗永不落》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敲击者的神色更是不言而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独立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敲击者/听众试验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CEO和员工、商家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都可以看成敲击者和听众,所有这些群体之间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沟通,但是如同敲击者和听众一样,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当一个CEO讲述“商业闭环生态建设”时,他的脑中有一首职员听不到的曲子。

这是个很难避免的问题,一个CEO可能20年来每天都沉浸在商业的逻辑和习惯中,颠倒进程就如同让铃声不响一样不可能,你不可能忘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木已成舟,覆水难收,人不可能重新学习脑中的“知识”。事实上,只有两种方法能克服“知识的诅咒”。第一个是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知道;第二个是把你已有的观点改头换面。

人类正是这样一面学习着知识,由无知变有知;一面被已有的知识诅咒,因有知变得无知。

文|艾文君整理自国外心理研究

图|来源网络有处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