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大一统:农业、姓氏与分封制
1
解码大一统:前生今世
第三个因素:农业模式的复利
在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扛住了北方的第一轮攻击波之后,南方迅速的发展。
记得以前读书,说农业是一个低收益、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但是你要这样想,和北方那群养牛养羊的兄弟比,春种秋收还是比较靠谱的。在人类早期的产业选择中,与畜牧业、渔业相比,农业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除了极少数戈壁、盐碱地之外,到处都可以耕种,这特别适合大规模人口部落(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群规模的上升、生产工具的进步尤其是冶金术的飞速发展,具备了更多社会分工的可能。于是,玩泥巴的玩出了陶瓷,炼丹的炼出了火药,养虫子的养出了丝绸……这个其实极为类似上帝创造世界那个程序,——结果就是成就了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系统。
男耕女织,百工俱备,于是农业民族的生存模式出现1.0版本。并不断升级。
升级的结果就是人口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军力越来越强,科技文化走向辉煌,融合能力令人发指。
这个开局,基础扎实,辅之以温和的扩张、不断的复制,已经意味着后来的一切。
北方什么时候有文字,什么时候有冶金技术?这些零配件他们都是数千年后才逐步“国产”。
2
解码大一统:前生今世
第四个因素:姓氏里的传奇
对待土地的态度,中外区别是很大的。
中国人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液流动的,是有回忆的,会在深夜的半空呐喊,会在黎明呼啸。
中国人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西学东渐,也许是因为五四运动这样的狂风骤雨,也许是因为文化的断层,这些古老的故事,已无人诵传。
那好,待我与你细细道来。
中国人的姓,几乎全形成于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先祖分封的封地之名,少数是职位之名。这个不少同学多少都会了解一些,并不全然陌生。
而这个氏,能讲清楚的就比较少了。简而言之,一个大姓,以共同的远祖作为起点,下面的分支所拥有的名号即为氏。
我举个例子,张三有三个儿子,张大三,张中山,张小山,后面的子孙从此就分为了三大支系,那么“大、中、小”就可以作为后面这三大支系人的氏。
秦汉之后,基本上就只有姓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人口规模,中国人没有那么傻逼,搞老外那种又臭又长的名字。爷爷的爷爷名字,爷爷的名字,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自己的名字,我靠,不搞疯掉才怪。
扯远了。这里要说的关键是,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姓,那都是一张活生生的“土地契约”,这个契约里,记载了你的祖先建立了什么功勋、获得了那块土地,记录了你们家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
唯独如此,中国人无法容忍做亡国奴、无法容忍灭国灭族的耻辱,这种情感之强烈,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
同理,你就可以理解,几十年前,一些地区为什么经常会为那么一丁点界定不清的边角地,而发生几个大家族之间的大规模械斗。
姓氏,土地,家族,宗祠,原来它们的内在是一部民族与土地的深爱物语。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与之对应的分裂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广为交流,天下早已形同一体,只待一双大手横空出世。
3
解码大一统:前生今世
第五个因素:语焉不详的分封制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捅破天的事情通过千年级别的遴选与沉淀,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就变得越来越模糊。比如,分封制。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件事情是很有趣的。一是华夏的地盘是如何悄无声息扩大的。本来就黄河中下游那么小一片,怎么最后成了一片海棠或者一只雄鸡;一是,这个扩大的过程中,为什么几乎从未出现西方那种动辄祭出的种族清洗?
分封制与这个息息相关。周朝开国的时候,因为一些不大不小的功劳,秦、楚的先人都被封到了极为贫瘠偏僻、经济极为落后的边陲。楚人的先祖是一个地位最低的子爵。每次周天子大宴诸侯,楚子都没有资格入席赴宴,只能站在旁边端盘子上酒上菜、伺候大家,像一个卑贱的仆人一样。
楚子带领族人来到湖北,有个典故就出自这里,叫“筚路蓝缕”。《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子熊绎作为一国之君身穿敝衣带领族人,拉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垦荒,建国立业。一般人估计实在无法与后来地域最大、实力最强的楚国联系起来。
楚国的东、南、西三面都是少数民族。楚国的发展可以参见电视剧《闯关东》。楚国的发展与扩张,肯定少不了与周围少数民族的融合。
——我说这么多,就是,那时的分封也不过就是你的部落跟着周王造反有功,给你一片地(这地既不一定是肥沃地区,说不定站不站得住脚都是两回事)。而且,这些诸侯到位后,也并不是依靠种族清洗来完成区域的扩张。而是另外两个字,融合。
所以,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背后的本质是一种温和的扩张和融合。这种方式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得以血脉相连,最后水到渠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不可分裂的最重要的基础。
这个手法,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影子。中国人对这个手法极为熟悉,用得恰到好处。
你可以理解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密切交流最终实现一体化;也可以理解为道教文化的“顺势而为”;也可以理解为“攻城不如攻心”,真诚、友善、互信、互利,合作取代对抗,最终实现1+1>2。当然,现实角度肯定也辅之以恩威并施。
这个就叫做“经营”。这个就叫做“温和的扩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到最后,都是国家的亲儿子,天下一家。这个基础之扎实,西方人是不会明白的。日本人也似懂非懂。
这种扩张模式,一直贯穿了几千年。比如,孔明的六擒孟获。再比如,后来,那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你要西去就西去,你要南下定居归附我热烈欢迎。这种气度是欧美所没有的。
你从这个角度来说,满清还算是好学生,蒙元就比较悲催。客观来说,满清是遇到这个大变局,束手无策。要和此前不少政权比较,我给他打90分。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后发制人,这种看起来很玄、其实朴实无华的道理,只有我们东方人深谙其道。我们扩张的不是土地,而是民心与文化。
这是分裂者拿不走的基因。
4
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下血本经营,凡事留有余地,最好是大家都有获利。吃独食往往也就是衰的时候无法翻身、死无葬身之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62982/4919026ef29c2247.png)
- - -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