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做到脱胎换骨?|《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2022-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水JiangJiang

抱怨自己工作上没什么成就,工作很多年依然是老样子;有心开启副业,但是迟迟没什么成绩;悔恨自己一天天刷手机,做不了什么事一天就过去,白白浪费了光阴。

年岁渐长,世事更新变化,唯独本事没什么长进,内心焦虑,想要改变慵懒拖拉的自己。多少人写下目标,却是三分热度,最后不了了之,从哪里开始最后又回到哪里。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也是平凡人群中的一位,虽然二十三中秀才,二十八岁中进士,但如果不立志锤炼自我,终究是混迹官场的平庸人物,也可能郁郁不得志,如今很多默默无闻的名校毕业生就是这样。

想要取得成绩,立志改变自己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曾国藩能从平庸走向卓越,成为“半个圣人”?

曾国藩的书和文章都多,间接了解到的信息总觉得不过瘾,于是翻阅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从书中对曾国藩的蜕变了解一二。

一、改变的起点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的耕读人家,一个普通的小地主家庭,作为长子长孙,他背负着两代人的希望。起初的曾国藩,勤奋读书,考取功名,只为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高中进士,从小地方去到京城做官,初入官场时的曾国藩,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大小缺点。

张宏杰在书中总结了三点。对于普通人,那些坚毅美好的品质未必有,这三个缺点却是很熟悉。

第一,心性浮躁,坐不住

做京观的头两年,曾国藩忙于社交,吃饭喝酒、下棋听戏。即使制定了每日计划,却执行得不好,沉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很少,有时间读书也静不下来。

他在日记里写道:“不能安坐,和浮躁至是!”“心浮不能读书”“自定课程,以读《易》为正业,不能遵守,无恒 ......”

太熟悉不过的场景。

今天的我们,与人聚会聊天,刷手机看微信、看视频、购物,即使有时间也静不下来读书学习,和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像极了。

第二,为人傲慢,修养不佳

“凡事见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是常见的人性缺陷。这样的缺点,曾国藩也有,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脾气火爆,性格冲动,和人大打出手。

两百年过去,人性依旧,太多人觉得,自己身边都是蠢货,那些人都不如自己,还偏偏职级和收入更高。

第三,与人交往虚伪不实,言不由衷

“客来,示以时艺,赞叹语不由衷。”“说话太多,且议人短。” 这是曾国藩记录的自己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言不由衷、给人戴高帽子的情况。

此外,作者还说曾国藩,有时还会不懂装懂,显摆自己。

看到这些描述,恍然中觉得,作者不是在说年轻时的曾国藩,而是在说自己,描述得深刻又准确。

二、改变的路径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平凡的你我也曾立志改变,也许还没开始就停下,也许正在改变,只是进展缓慢。无论如何,改变是可能的,就像曾国藩那样,可以很彻底的改变。

阿德勒说:“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

也许有受身边优秀的人影响,但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想要变得更好,三十岁那年,曾国藩立下“学做圣人”的志向,开始改变和锤炼自己。

首先,立志高远。

“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曾国藩的人生目标是做“完人”,志向远大。

其次,坚定执行。

决心改变后,曾国藩给自己定下日课十二条。

早起、静坐、读书、读诗、作字、谨言、主敬、养气、保身、夜不出门,曾国藩沉下心来做功课,大量阅读、写作、修身,提高自我。

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精进。

最后,持之以恒。

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按部实施常有做到,却少有人做得像曾国藩那样持之以恒。

“有恒为作圣之基”,决定了就毫不退步。

“熬不下去,也要熬,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股子韧劲,日积月累,让曾国藩脱胎换骨。

“有恒心,有韧劲”是曾国藩成就自我的最终利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