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因效应”想到的

2019-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楼小学张蒙蒙

这几天,随意中看到了一个故事,也学到一个心理学词语:“近因效应”。

故事讲的是: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有多喜欢呢?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当时,卫国法律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但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竟然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还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桃树结满硕果,于是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咬了一大口,感到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递给卫灵公,并说:“这个桃子很好吃,你也尝一尝!”而卫灵公也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竟高兴地说:“你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表明你爱我呀!”但到了后来,弥子瑕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了,卫灵公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宠爱。这时弥子瑕有得罪卫灵公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反而降罪于他,还对别人说:“这个不知规矩的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还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身为国君的卫灵公,他在弥子瑕年轻时宠爱他、迁就他,到了他年老时,则忘掉他过去的好处,只把眼前的事情作为判断和对待他的依据。这是一个典型的“近因效应”的故事,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在时间与空间上距知觉较近的信息,往往给人较深刻的印象。

其实,近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完全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相互的恩爱,一心只想离婚。由此可见,“近因效应”容易引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想一想,放在教育上, “近因效应”也同样起作用。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语句的顺序,尽量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否则可能会使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感情消失,以致影响教师施教。平时,有的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令老师生气,有的还会闹成僵局。这种情绪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因效应”的功能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过程,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听进我的话,认真改正,我一定会很高兴的。”有这类结束语使学生感到勉励之意,认为“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但是为了我好”。相反命令式、惩罚式的结束语,如:“听不听由你”、“如果再犯决不轻饶!”这些只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反感印象。须知我们对学生的批评和为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凡此种种,虽然细小,但是细微之处总关情。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对学生的细微生活的关注会占用较多时间,使本来繁重的教学工作又增添了许多负担,但通过对学生细微生活的关注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加强师生感情,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有的放矢的教育好学生,同时会使班级工作更好地进行,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