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律

2019-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Chadwi

很多人都知道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很少人想过音乐到底是什么,从物理学上该如何解释,今天,我就尝试转述一下这个知识点,本人正好在做音乐的项目,也借此机会整理一下。

古希腊有一个牛逼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发现勾股定理的这位,有一天路过铁匠铺,看见几个铁匠在打铁,无意之中发现这几个铁匠打铁的声音组合起来特别好听,于是他就仔细琢磨,发现当敲打的频率(节奏)关系满足 2:1 3:2 4:3 这几个比例,敲打的声音就特别好听,这里面一定存在数学的规律。

于是,经过研究,他就提出了一个定音法《五度相生法》,如下图所示,他做了一个实验,用一个滑轮固定一根琴弦,左侧挂一个重物

通过实验发现,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和左侧重物的重量相关。琴弦长度越长,震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重物重量越大,琴弦张力越大,音调越高。
反复测试之后,他定出了八个音CDEFGABC,就是我们今天的Do Re Mi Fa So La Xi Do了,最后一个C是高音Do,高音C的频率正好是C的一倍,下面开启数学模式。

假设C的震动频率是f0,那么高音C的频率则是2f0 那么中间的频率应该是多少呢,按五度相生法,向右5度,给G定调,G的频率应该是C*(3/2)

下一个音往回推4度,就是D,D的频率是G(3/4) = (9/8)f0

再向后推5度,A的音调应该是D(3/2) 再往回推4度,E = A(3/4) = (81/64)f0 继续往后推5度,B=E(3/2) F比较特殊,F需要高音C相差3/2倍,所以 F = (高音C)/(3/2) = (3/4)f0
自此,8个音的频率就定出来了,这里面一共用到了三个数,二比一相差了一个8度,三比二相差了5度,四比三相差了4度。

中国古代的音律传说起源于管仲,管仲提出了《三分损益法》,通过改变笛子的长度,来改变声音的频率,通过实验得知,笛子长度减三分之一,频率提高二分之一,相当于乘3/2,长度增加三分之一,频率变成原来的3/4,这个规律和毕达哥拉斯的结论一致。因此定了五个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对应Do Re Mi So La,少了Fa和Xi两个音。

现代音乐定音法,与古代略有差别,现代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法》,朱载堉,朱元璋第9世孙,1581年琢磨出一种定音方法,他发现,老的定音法,两个音之间的频率间隔并不固定,比如,D是C的八分之九,E是D的八分之九,但F并不是E的八分之九。这样算下来,音律之中就缺了几个音,所以,他认为,两个八度之间的音应该是等分的,可以等分为12份。
1722年巴赫发表了《谐和音律曲集》(英文:《The 48》)系统的阐述了十二平均律法,成为现代钢琴的定音的理论基础。

已知高音C的频率是C的两倍,等比数列反推两个音之间的间隔为12次根号2,得到下表 十二平均律频率表 国际标准音规定,钢琴的a1(小字一组的a音,对应钢琴键是49A)的频率是为440Hz,那么高音C的频率为880Hz,根据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下表 440Hz基准音下的音调频率 观察这个表会发现,音的频率并不是整数,也就是说,以哪个频率作为基准音,都是可以的,人关心的并不是音调的高低,关心的是这个音调上,频率变化的比例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