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邵公谏厉王弭谤》
一. 《邵公谏厉王弭谤》背景
《邵公谏厉王弭谤》出自《国语》。作者左丘明。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系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压制百姓言论而造成,体现了民本思想。
二.《邵公谏厉王弭谤》全文
1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第一部分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情况。
2.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第二部分写谏弭谤,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3.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第三部分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邵公的预言。
三.《邵公谏厉王弭谤》重点:
邵公的谏词,运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从正反两面阐发道理。这段谏词可分为4层。
第1层,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2层,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以不同方式向君王进言为证,说明君王听政必须听取民众的意见。
第3层,通过财用出于山川、衣食出于衍沃的比喻和排比句式,说明民众的舆论其实是执政者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第4层,指出民众的口是堵不住的。不让民众讲话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失败下场。整段谏词逻辑严密,议论透辟,深刻有力。
四.《邵公谏厉王弭谤》艺术特色:
1.叙事为谏辞服务。谏之前着重渲染无人敢言的局面和周厉王弭谤的沾沾自喜;拒谏之后“国人莫敢出言”,终于“流王于彘”,这就清楚地交代了“谏弭谤”的前因后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2.邵公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陈说,深刻有力。多用比喻,生动形象,便于对方接受;运用排比,理直气壮。邵公先以治水作比喻,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揭示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态度;再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进谏说明君王听政必须听取民众意见;然后通过比喻说明民众的议论正是执政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最后归纳出言路不可堵的结论。
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