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复清明
又是一度清明。
关于清明的印象是属于诗词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有着满城烟雨满城絮,垂柳绿,杏花红,愁情却比春意浓。
诗词中的清明,大多是江南的清明。
读着清明的诗,总不免对那意境心驰神往,反复吟哦咀嚼,仿佛自己也是那片轻飘飘落在江南杏花春雨里的柳絮,漫随东风浮沉,不觉已是微醺。
可我不在江南。
我在的地方,是国土的东南一隅,气候相异,风土人情亦是迥异。清明时节并不常是细雨微风,往往骄阳烈日,霎时又风云变色,转眼便是急风骤雨。垂杨绿柳不常见,杏花更是稀有。可是满城繁花似锦,绿荫如盖,那些说不上名字的花和树,开得热烈,长得蓬勃,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如此时节,又让人向何处去寄托愁绪呢?若有所思有所感,也当是尽欢寻乐,莫辜负这大好春光才是。
可清明,也从来不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哪怕清明向来有着踏青赏春的传统习俗,可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一片丹心,数千年来依然与这个节日难以分割。更何况,这还是一个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日子。
小时候的清明,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总有萦绕不去的烟火气,那是家家户户祭祖时焚香烧纸所留下的印记,这成了我关于清明最鲜明的记忆。空气迷迷蒙蒙,也有几分诗词里的感觉,可只要你吸一口气,便可知晓,这不是江南烟雨湿润又清新的那种迷蒙,这是子孙后辈对祖先的追缅。这追缅,也是朦朦胧胧的,却又在清明时节的小镇上方徘徊不去,直到后来,随着小镇的青年不断去往远方,才无可奈何地淡去,散去。
关于清明的记忆,也便在不断涌向城市的人潮里散去,在城市生活的年年月月里淡去。这个时代,城市没有节日,只有假日。
所以清明,终究还是只能向乡野间去寻,向诗词里去寻,向隐藏在血液深处的文化基因里去寻。我们的清明,已在渐渐失去个人的印记,而那些心底还有渴望的人,所拥有的也只是整个民族关于清明的文化记忆了。
清明即烟雨,举国皆江南。
又是一度清明,清明不复清明。
清明不复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