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之思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猫v

——我读<吴勇话"知识">之实践篇(一)

作为一个从教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对于习作教学,我都不知道是如何混过来的。虽然近期读了一些习作教学的书,观摩了一些习作课例,也聆听了一些讲座,但大多是碎片化的尝试。现在想来,真的有东施效颦的滑稽感。今天,读了吴勇老师写人类习作知识的开发,从三到六年级的课例,再到活动评述,受益匪浅。

董晓宇老师曾多次在区教研活动中强调,一节优秀的习作课必须注重交际语境的创设,精准的学科知识,生本的学习方式。这于吴老师在这方面是不谋而合的。阅读中,不断勾连,反思。

一、语境的创设。

吴老师倡导功能写作,他认为,一篇习作教材,往往隐藏着一个潜在的言语交往语境,主要包括角色,读者,目的,语体四个方面。我们应该站在"文体场域",给不同的文体设置语境,要对习作内容进行改造。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作任务的二次设计,设计真实或者拟真的交际语境。但吴老师告诉我们,不同年级的语境创设应该是不同的。我理解为,最好按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来设计。比如,同为写人类,三年级为寻找人,四年级为推荐人,五年级为展示人,六年级为学习人。在内容的改造上,将教材中的习作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熟悉而平凡的生活,让更多的习作资源涌现到教学中来。

二、精准的知识。

习作知识的开发要放到这一类,这一册,这一课,体现课程意识。吴老师认为,小学习作教学按照写作内容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以及实用等类型。教师要对各年段同一文体的习作内容进行梳理,并有所侧重,厘清教学边界,做到一篇一目的,篇与篇互为补充,拾级而上,构成体系,形成教学内容结构。如写人,三上为写自己,怎么画就怎么写;三下为关注人的不同,写出人物外貌,性格,爱好的不同;四下为专长,用代表性的事例成绩等证明;五下为异能,写出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六下为品性,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教学中,要有边界意识,根据年段和学段的特征,在内容的开发上做到适合而止,与前面内容不重叠,与后面内容不逾越。

实践中,我虽知道要有课程意识,但是习作知识的开发上是不精准的,有时也想面面俱到,真有点揠苗助长的愚笨。

知识如何开发,如何生产?可以深入研读教材,紧扣课程标准在各年段的基本要求,生成各年级习作教学的核心知识。可以用例文,可以现场情境模拟,视频片段,绘本漫画。个人以为,在中段可以主要用例文,绘本等文本方式,学生易于言语模型的建构。到了高年级,可以用视频,电影等鲜活的方式,这对于构篇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学本的方式。

教学时要找准学生的起点,增长点。有了之前精准核心知识的建构应该能迎刃而解。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时间,落实片段训练。教什么就写什么,将重点知识言语化,细节化,故事化。教学时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言语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只能且要落实片段训练。教什么就写什么,将重点知识言语化,细节化,故事化。中段很好理解。但是,在高段,如何落实,确实需要好好斟酌。课例中有涉及,但是怀疑是不是能够实现,还得试一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