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成长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这些大概是先贤们对书最精辟的概括。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读书的滋味,那就是——我读书,我成长。
书香在花季漫溢
上学的时候读的都是教科书,开始读书是上班后,那年我17岁,花儿一样的年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和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孩子打成一片,我就是他们的大姐姐,回想那段时光,我知道满腔热情是干教育教学工作的兴奋剂。工作之余就看《教育时报》《小学青年教师》,当时只是看看而已。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我在县城办了一张图书卡,每周都会到县图书馆借书还书,当时也没有个目标,随手翻上几本就带走,读过的书好像也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不过一位同事的话却记忆深刻,她说:“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那么强啊?你的词汇量好大呀!例如形容一个人气质的词语,你就脱口而出那么多。”我突然明白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书,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书香浓郁的2010
真正开始读书是2010年,我以笔试面试第二名的成绩来到了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小学,这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我不止一次地仰视她,心中擎着敬畏默默地念她。中心校领导、学校领导十分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读书、分享是硬性任务,这看似冰冷的制度却悄悄地改变着每个人。我读的书大致分为专业书籍、家庭教育书籍、童书、名家散文四类。
《吉春亚教语文》《回到教育原点》《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在我贪婪的目光里行走;《叶圣陶教育名篇》《于永正教学文集》《问道课堂》在我心中徜徉;《于漪与教育求索》《教育的魅力》《跟着名师教语文》《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在我枕边伴我入睡……书籍犹如清澈澄静的水源,我仿佛是那干燥的海绵,迅速地吸收着,快速地成长着。
对于难啃的书籍,我有两个读书方法,一是硬着头皮只管读,能吸收多少是多少;二是直接把大师们的做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日积月累的模仿,再根据实际情况的创新,我收获颇多。记得《跟着名师教语文》这本书,是分年级印刷的,我买了8本,记得以前备课时,会看遍每一份这个课题的教案,会看遍每一段这个课题的视频或教学实录,然后做取舍整合,最后对补成自己需要的一份教案。后来,拿到一篇课文,会反复地读来读去,不再搜集教案、视频和实录,而是搜集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自己稍作思考之后写出一份教案。现在,我把每天的读书、写作、观察都当做备课,拿到一篇课文,反复去读,每读一遍,都会在脑海里蹦出一些灵感,最后把这些灵感凝结成一篇教案。当把每天的生活当作备课,甚至成为一种习惯,我的家常课一样出彩。阅读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使我的课堂教学有所改变,同事这样评价我的课堂:“繁华落尽见真淳”,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简单的设计背后留给孩子动脑动手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小的创新让我的语文课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孩子们总是学得兴趣盎然。我个人也踏上了国家级的舞台,在“中央教科所第十五届优质课堂观摩评议会”上荣获一等奖。
童书氤氲的2013
2013年我得知自己要接手有生以来接的第一个一年级,在暑假里就开始阅读《孩子们,你们好》《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模仿着书中的内容做准备,调整心态,敬畏孩子;搜集顺口溜、儿歌,储存知识;创造金点子,和家长有效沟通等,两本书改变了我多年来行走的姿态 ,我很快地适应了低年级的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的阅读当然也带动了孩子们的阅读。我带领孩子们阅读了《大卫》系列、《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蚂蚁和西瓜》《鼠小弟》系列、《獾的礼物》《安的种子》《花婆婆》《彩虹色的花》、《泥将军》《生气汤》、《一园青菜成了精》等不同主题的绘本。绘本用十分温柔的方式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遇到问题动脑思考,让孩子学会了感受爱给予别人爱,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当然绘本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每周至少一节的绘本课,我和孩子们漫游在绘本的世界里,在看一看,猜一猜,笑一笑,说一说,画一画中,读出了乐趣,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诗意……阅读原来如此美好,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绘本滋润生命,童书一样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四年来,我们一起读了《哭鼻子大王》《小溜溜“溜”了》《小猪稀里呼噜》上下册《一年级的小豌豆》《皮皮鲁传》《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我的儿子皮卡》系列《草原上的小木屋》《天方夜谭》《爱的教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秘密花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木偶奇遇记》《我要做个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一本又一本的童书明亮了我们的眼睛,浸润了我们的心田,经典的书籍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营养无处不在,孩子们汲取了自我保护的甘霖,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维,积累了知识。同样,我收获了更多: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有读懂他们的能力,走进童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理解!捧起童书,我们会发觉每本书都那么可爱,我们会反省,我们会修炼一颗柔软的心,我们会发出号召“爱孩子就读童书吧!”
书香引领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是一个妈妈,我是一个老师,双重身份要求我必须读一些有关家教的书目,《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爱里相遇》《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孩子,别慌》《拿什么爱你,我的孩子》《目送》《亲爱的安德烈》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下自己的感受:
我们做一个“中性”的家长吧!不钻牛角尖,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量身裁衣,让孩子有自己的路走,孩子远行时需要您的声声叮嘱,需要您满含爱意的眼神,但不需要您的遥控指挥,更不需要您的不管不问!我后悔自己读到这本书太晚了,我也庆幸自己读到了这本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庆幸自己有深刻反思的机会,庆幸自己还能调整自己,庆幸我还有做一个好妈妈的可能性,因为我知道我的第一角色是妈妈。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读后感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个好大人,给孩子一份没有亏欠的爱。”作者整本书中从来没有颐指气使地指挥,总是用心地去做,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没有毫无边沿的唠叨,总是恰当的与孩子交流;没有有害无益的消极情绪,总是阳光地引领孩子……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好像与知心的朋友聊天儿,总有亲近亲密的感觉。书中有许多我们认为很头痛的问题,在作者那里却迎刃而解,解决的办法十分巧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
——《在爱里相遇》读后感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我的一位老师推荐给我的书,我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读完这本书,斯宾塞的细心给我的心灵上最大的震撼,他能发现各种教育上的小问题,再用乐于孩子接受的方法解决它。第二点就是快乐教育的观念,他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这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的。自从读了这本书,在我上课前,我都会调整孩子的情绪,向前面说到的读日记,还有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等等在课堂上我都尽量逗孩子们开心,尽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学习的气氛。当然,我在儿子一起的时候也会这么做。就是这一本书送给了我做快乐老师的秘密。
书香让生活豁然开朗
三句话不离本行,其实,除了工作,我们还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平时我会读一些名家散文传记,例如余秋雨的《吾家小史》,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季羡林的《人生小品》于娟的《此生未完成》等,读了名家的书,亲自体验了书带给我们的温暖,才会信书,爱书。
我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记得去年春节前夕,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不尽人意的事情,我憋屈,我烦恼,我无奈,不良的情绪整整萦绕了我半年有余,以致影响我和家人的关系,影响我的工作状态,影响我的身心健康。当我读到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时,我倏地释然了,那件折磨我长达200天的事情被格式化了,从我脑子中清空了,我好轻松,好轻松,当时的我激动地高呼:“毕淑敏,万岁!”我不再像一个蜗牛一样,背负那沉重的无名的壳缓慢地蠕动,我不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终于可以轻装前行了!文章里的那段文字我铭刻在心:“只是千万不要人为地将黄连碾碎,再细细品尝,敝帚自珍地长久回味。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苦的力量比甜的力量要强大得多。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我感谢毕淑敏!我感谢那本书!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书为友,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