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

清华美院-年度推荐设计书单,你收藏了没有?

2020-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寅月初四

《设计的故事》

作者:夏洛特·菲尔 彼得·菲尔

译者:王小茉 王珍时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夏洛特与彼得·菲尔夫妇是英国知名设计史学者。他们都有着艺术史与设计史专业教育背景,学术经历丰富。在1993 年至2008 年间二人合作担任塔森出版社(Taschen)责任编辑。2008年,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Goodman Fiell,这本《设计的故事》就是由该公司出版。

《设计的故事》是一本普及类专业书,两位作者在书中发挥了他们的编辑经验,对读者十分友好。全书的逻辑架构清晰,知识化繁为简,语言平实易懂,讲述了从原始时期到21 世纪第一个十年,整个设计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着力于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交通工具和平面设计领域,地区主要集中在开工业化先河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内容排布既关照到设计史中人们熟悉的重要阶段或运动,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设计,又有作者结合社会进程与设计发展的划分,如“美国制造体系与福特主义”“用于战争的设计”“环保意识与产品道德规范”,形成设计在历史脉络中的回应。作者强调,设计不会在文化真空的环境中产生,它是人类文明的映射,是各种观念、看法和价值判断的载体。


《设计与真理》

作者:[ 美] 罗伯特·格鲁丁

译者:袁璟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年10 月

罗伯特·格鲁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任教于俄勒冈大学英文系。本身为莎士比亚研究者,撰写了大量政治哲学相关文章,且注意到设计思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该书将“设计”从狭义的专业概念中解放出来,放置到现代人类生活的诸种行为中去考察,分析设计活动在人类的精神层面如何发挥作用。“设计对能量进行塑形、规范并引导,使力量能够有条不紊地发挥效用”。除了通常意义下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作者用大量笔墨论述了个人时间日程的设计、知识架构的设计、公司管理模式的设计,以及社会制度(如何实现自由)的设计。试图讨论整个社会的自由创造与人精神的自由创造如何通过设计思维进行,并形成对跨学科人文研究热潮的回应。文中列举的案例除了汽车、家具外,还有大量艺术品、文学作品,甚至社会案例。“在一个方案或者一件艺术品中,设计面临的能量则是意义”。在书中,设计与文明的深度碰撞,给设计从业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点。


《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

作者:[英]彭妮·斯帕克

译者:滕晓铂 刘翕然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本书首版于1995 年,此次中文版根据2010年的修订版译出。本书所体现的研究成果凸显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经典设计史的叙事文本中,设计史研究多以男性为主导,像包豪斯和现代主义设计中有关公众空间的主题会被特别地强化,而女性文化以及和家庭私密空间有关的设计则被忽视。

英国学者彭妮·斯帕克的研究发现,女性设计师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很大程度上缘于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常常被作为消费者而非创造者看待。在其著作《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一书中,彭妮·斯帕克讨论了从19 世纪30 年代到20 世纪70 年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女性对现代性的不同体验,以及女性文化是如何通过家庭技能传承的。作者希望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英美物质文化,对现代设计史的发展重新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与其以往的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不同,这是彭妮·斯帕克对自己之前的设计理论进行的反思,并且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自己基于女性立场对设计进行理解的全新视角,同时也回应了当下国际设计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性话题。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麻国庆、朱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政府行政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因理论与实践长期囿于各学科专业传统和各部门行政界限,使得带有整体观关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研究一直显得比较薄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探索、政策创新与保护活化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亟待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成果出现。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其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对话和反思。该书从“概念”“田野”“文化特征”“文化行政”“保护实践”,以及“社会主义新传统”和“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梳理与探讨。尤其是将文化人类学整体观、大传统与小传统、中心与边缘、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等学术理念贯穿全书,与其视为人类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某种探讨与对话,毋宁认为是人类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观照。


《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

作者:[美]乔治·库布勒

译者:郭伟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该书英文初版于1962 年,作者结合当时语言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涌现出来的新成果,对艺术史研究模式如艺术家传记、图像学及风格研究等做出批评,同时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见解,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假设艺术这一概念能拓展到涵盖所有领域的人造物,除了世界上那些不实用、美丽且富有诗意的人造物之外,还包括所有的工具和文字作品”。作者所讲的“时间的形状”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时间如空间一般是由充斥其间的万物所呈现出来的,就艺术史而言,正是人造物形式的连续变化体现出时间的形状;其二,时间的各种形状也即时长的各种纤维形状、人造物连续变化的各个系列,这些不同形状既对传统的历史分期提出挑战,又揭示出形式演变的基本方式。

全书分为“有关造物的历史研究”“人造物的分类”“人造物的传播”“时长的若干种类”几个部分,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是对时空流中各种人造物所处位置做出的一次清醒而深刻、安静而激动人心的沉思。


《器物的足迹》

作者: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

译者:杨明绮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1 月

日本有许多从事手作、自由创作的人,打造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正是汇聚了这样一群生活工艺创作者和爱用者,于每年秋天在四国高松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濑户内海不仅有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也是日本生活工艺的中心。这里有柳宗悦、野口勇留下的民艺传统,也是当代匠人聚集之处。商品经济和民艺传统在这里激荡碰撞,孕育出了将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器物的足迹》以此处为原点,走访数十位日本匠人、作家、设计师,分享器物与人的点滴故事。活跃在工业设计前沿的设计师、当红料理设计师、作家、品牌设计师,以及知名匠人真诚对谈,形成了这样一册“生活器物地图”。一件物品蕴含着创作者的故事,也有使用者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迹”,倾听关于物品的故事,无论是手作品、机械制品残留在家中的可爱足迹,还是其中显现出的小哲理,生活器物的前景看来格外广阔。每位受访者对“好”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相通的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器物必然美而有温度,足以照亮生活。


《蕴秀之域:中国明代园林文化》

作者:[英]柯律格

译者:孔涛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著名汉学家柯律格基于对中国明朝(1369-1644)园林艺术的理解与掌握,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谁拥有园林?谁拜访园林?他们如何通过绘画或视觉形式传递园林的意义?这些陈述对中国不同社会层次的人而言有何不同?经过对广义文化理论的研究,柯律格针对中国园林文化,第一次从历史和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我尝试要做的是提供一种脱离惯例的记述,写作本书是为了记述公元1450—1650 年之间中国江南地区社会上层的造园理念和无处不在的园林营建活动。这些营建活动被表现于文本的视觉呈现中,以文献中的地图、绘画和插图等形式存在。”

全书分为五部分:“盈萃之庭”“观赏性园林”“文氏园林”“园林之象”“园林与数”。在吸收最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开创了从历史与唯物主义角度阐释中国园林文化的批评视角,剔除了抽象概括和东方主义幻想,将其看作“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容的独特且富有争议的物质文化载体”,令人信服地描绘出园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紫砂小史》

作者:陈传席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紫砂小史》是作者对中国紫砂艺术历史从宋代发展至今的全面盘点,分为滥觞期、兴起期、成熟期、发达期、衰落和复兴期、新生和鼎盛期6 个阶段,从中可见不同时期的社会风气、文化背景、艺术理念,以及相应的制壶知识、鉴赏风向、工匠师承、名壶展示、茶文化细节。可谓以壶浓缩大千世界。

书中相对全面地讲述了紫砂自宋代起逾千年的历史,除了反映社会背景、时代艺术等,还有表现出来的工艺细节和文化传承,图解139 把紫砂名作、审美细节,介绍60 位制壶大师及代表工匠。既专业系统,又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细节丰富。在茶文化日益兴盛的当下,很多爱好者对紫砂有浓厚兴趣但不得门而入。读者可将此书作为紫砂陶入门级的欣赏、鉴别指南,还可从中获取深厚的历史和美学养分。


《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

编著:陈岸瑛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该书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项目成果,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项目组开展,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在新的时代形势下,不同地区、不同门类的传统工艺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传统工艺企业也有不同的境遇和选择。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二十个不同类型的案例,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抽取一般规律,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最终形成的项目研究成果先对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时代和政策背景、发展道路和方向进行了宏观分析,形成书中的导言部分。随后将案例分析归纳为四组,依次探讨了代际传承与发展创新、企业运营与品牌塑造、地域文化与产业振兴、手工教育与乡村振兴四个方面的问题。

编者陈岸瑛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该书基于其带领下的调研团队深入各地考察、收集、整理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具体且鲜活,为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府工作、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走进伦敦设计博物馆:解密经典设计》

作者:[英]加雷思•威廉姆斯

译者:成尚效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该书面向未来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专家、制造商和教育工作者,包含大量设计典范和案例分析,深入研究产品设计实践。作者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讲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当代设计评论家、作家,著作内容贴合伦敦设计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课程,结合案例分析和理论探索两种模式,介绍设计的基础知识,让读者可以接受设计实践和设计文化的熏陶。

书中案例覆盖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曲别针、奥运火炬、伦敦巴士、苹果iPhone、奥巴马竞选海报、戴森吸尘器、耐克运动鞋、任天堂游戏机、移动3D 打印机等。作者介绍了使设计理念转化为好产品的众多材料和生产方法,解释了产品设计从设计初期到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探索了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洞悉设计行业领军地位的著名设计师如何工作,探索不同材料给设计带来的影响和机会,同时涵盖了其他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主题,如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原型制作,等等。


《纸拓千秋——国家图书馆藏古器物全形拓题跋集》

编者: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国家图书馆共藏有古器物铭文和全形拓片3000 余件。该书收入国家图书馆藏全形拓题跋裱轴87 轴,涉及器物共计89 种,包含青铜器、陶器和骨器。其中可见鼎、簋、爵、角、壶、盘、钟、剑、灯、灶、权衡等各类常见礼器、乐器、兵器及生活用具等,较为大宗的有鼎12 件、簋8 件、壶7 件、尊7 件、钟6 件。这些裱轴多有近代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的题签、题首、观款或跋语,其中不乏韩惠洵跋《彝器蛇景八条屏》和《商周彝器脱景十二条屏》、陈介祺跋《平寿陈氏铜器墨拓八条屏》等组轴精品。题跋内容涉及文字考释、器物和拓本的流传及清晚期以后的文人交游等,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书中提供了整幅裱轴以及器物全形、题跋、铭文、钤印、题签等重要局部的高清图片,对各类名家墨迹进行了释读,并著录了拓本及对应器物的相关信息,对其中部分做了简单的考证,尽可能将拓本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