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上级的“好”办法:雷声大雨点小
敷衍上级的“好”办法:雷声大雨点小
近来读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有诸多体会。在小说中,二月河先生将很多见解、体会通过君臣之间的对话表述出来。这里择其一二总结发布一下。
今天说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敷衍上级的办法。
这事要从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说起,乾隆皇帝的脾性自不必多言,自比尧舜唐宗宋祖,编纂《四库全书》是其“文治武功”中“文治”的大事,其定位是超越《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等。故,乾隆皇帝对这件事高度重视,先命纪晓岚担任总编纂,后来又自己亲自担任总编纂。为了做好这件事,肯定是需要动员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其起步阶段,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征集各类书籍,纪晓岚们采取的措施是从民间“借”书的办法完成这第一阶段搜集书籍的任务,把所有有价值的书籍借到北京,誊录抄写后再还给原主。这个设想看似不错,不是征用也不是购买,而是借,皇家向你臣民借几本书用用再还给你还不行啊!但是设想是好的,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就不好弄了。这不,两江总督府衙内接到征书谕旨后,几位督抚大员犯了难。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商议:
范时捷(是巡抚,总督和巡抚不是上宪下属,总督偏于军政,巡抚则偏于民政,征集图书当然是他的差事),想了想,说道:
“……征书已是天下皆知,但各省都还没动,一是借,是书主自己来报,还是官府去登门借,‘借’就有还,借据怎么打,谁打?借来书交给谁,又怎么交,将来怎么个‘还’法?有的是珍版,借要有押金,购要有购价,这书价怎么评。怎么量,银子从哪项开支?还有,哪些书征借,哪些书不征借,也都要有个细则章程,高低宽严都要得宜。这件事看似容易,办起来棘手烦难呢!”
这就把征书的关键之处全点明了:
1.谁去借?
2.怎么借?书主送过来,还是衙门派人取?
3.借哪些书?
4.以谁的名义打借条?
5.押金从何而来,这是最关键的,涉及到经费的事最棘手。
接着,掌管财政的藩台道尔吉说话了:
“比如我,已经有信儿.票拟离任出缺。没有章程,连银子也不敢批,批了我再一走,就变成了亏空。有些书是很值钱的,卖到万金以上的宋版书我都见过,还有个古董鉴别的事儿,该由谁来办。我说心里话,制台不妨委员直接到藩司,专办这差使,要怎样我都没有说的。要依着我的本心,宁可等,等别的省,有了成例,我们也好办。”
这就明确给出了办法,等!等着别人怎么办!这也是最大多数人想到的办法。这就把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本事烘托出来了。
尹继善看看表,一笑即收,松快地透一口气,“征书其实是件极难的事,因为是‘借’,就有个两厢情愿的事,不能搜,不能抢,不能硬。可又不能软。不然没法向皇上一交一 待。我同意等,等外头各省成例。但等也有个学问,是呆子等烧饼,傻看,还是搭棚子歇着凉儿等?方才说了许多许多的繁琐事,归根儿是要有人专管。我看,一江一 浙两省各设一个局,就叫征借书局,各县一个支局,专差专办。叫他们慢慢琢磨章程,观看邻省有什么成例,再听朝廷有什么旨意,我们进退就缓松了。”
看看,这多高明,不能是“呆子等烧饼”而要“搭棚歇凉儿”,范时捷和道尔吉都已透彻领略这个进退缓送了:朝廷催省里,省里催局里,不催,不过养活几个闲人而已。办得好,自然督抚藩台受褒扬,办得不好,自也有地方委罪。
于是,两江“采访遗书总局”就成立了,下边叫支局或分局。一件棘手的事就这样落了地。尹继善能成为雍乾一代名臣从此可见一斑。
但从另一方面想,满清名臣能吏都得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干事,把聪明才智和精力用在敷衍,用在应付上,实在悲哀。可为后人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