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十三) 第五章: 成长的完美路径1-2节
一、理论摘要和感悟
1、精英阶层传统教育体制的致命弱点:
无论在高中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辍学,都是一种缺乏非认知能力的表现:缺少坚毅、坚忍的精神和规划能力。
培养坚毅、强化自控力的目的,就是帮助你熬过逆境,摆脱失败阴影的笼罩,
在考试中总能得到高分,而且经常受到人们的赞扬,但却缺少面对挑战所需要的坚韧不拔。“现在,已经年过三十的我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戴夫写道,“我经常会想,如果不是那么畏惧失败,不是对任何没有100%成功概率的事情敬而远之,我的人生会走到怎样的高度呢?
实际上,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我始终纠结于一个相同的问题,它也是曾经让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宿舍里辗转反侧、思前想后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我到底是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还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还是突破现状,探索未知的运气上限?
【关键词:坚毅、自控力、擅长的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循规蹈矩、探索未知】
【感悟:这个坚毅、自控力是必须的,而后者是一种选择,各人对的起自己的选择,适时调整。显然作者对自己作出的选择是突破现状,探索未知。】
2、找到最好的抚养方式
但这些科研人员却告诉我们,造就一个勇敢、善良、聪明、有好奇心的成年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保证在他们还是婴儿时,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正常发挥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并不神秘。首先,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免受严重创伤和长期性压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为他们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抚养关系,确保这种关系的另一方至少为父母之一,当然,最好是父母两个人。
似乎母鼠只是想通过重复让幼崽们掌握一种有价值的技能:如何管理过热的压力系统,并使之恢复到安静状态。对于人类的婴幼儿,我认为,这种能力表现为在经历了暴怒或是受到严重惊吓之后能尽快地恢复平静,而这也正是我在帮助艾灵顿学习如何面对生活时最看重的东西。
不过,如果将这种高“LG”的抚养模式转化为适应人类的方式,应该体现为大量的安慰、拥抱、谈心和保证。
但是,随着艾灵顿的不断成长,随着不计其数的父母先于我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和拥抱。他们还需要守纪、规矩和约束,需要有人对他们说不。而他们最需要的,则是与他们承受能力相适应的逆境,一种让他们摔倒然后又能无需帮助而独自站起来的机会。这对我和宝拉来说更难——因为与拥抱和安慰相比,它们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我也知道,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中,这还仅仅是开端而已,和所有父母一样,一方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们应有尽有,保护他们避免一切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如果真希望他们成功,就首先要他们学会失败。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克服失败。学会如何应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这个观点也是贯穿本书各章的一个主线。而318中学的国际象棋教练伊丽莎白·施皮格尔在这方面就是典范。她自始至终都认为,她的学生注定要遭遇无数次的失败。而且这也是所有棋手的必经之路。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并不是保护他们免遭失败,而是教他们如何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如何真诚地认识自己的失败,而不是敷衍了事甚至是视而不见,以及如何正视和克服失败的根源。施皮格尔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些,他们肯定会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就像史蒂夫·乔布斯在二进苹果公司之后所经历的那样。
为了让孩子们远离逆境,他们接受了太多的庇护,以至于他们失去了培养克服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能力。
尽管顶级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为我们的年轻人提供最炙手可热的文凭,纯熟高超的解决问题能力,但却不能让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今天,在成功的企业家当中,来自美国顶级大学的毕业生越来越屈指可数;敢于突破传统、离经叛道的人越来越少;真正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日渐稀少;实际上,除了投资银行家和管理顾问之外,一切都在越来越稀缺。
某些分析师认为,我们把众多最优秀、最聪明的年轻人送进这个不以体现个人成就或深层次社会价值而著称的行业,这正验证了很多河谷学校教师的担心:尽管孩子们学习非常勤奋,但却从未面对艰难的抉择或是真正的人生挑战,尽管他们在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时不乏能力,但最终还是茫然而不知所措。
郭庾信写道,对于典型的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担心自己不会成功,而不是到底要做什么的具体愿望”。
【关键词:安慰、学会失败】
【感悟:失败是人生常态,成功是偶然。文中指出了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安慰是让孩子掌握如何管理过热的压力系统,并使之恢复到安静状态,表现为在经历了暴怒或是受到严重惊吓之后能尽快地恢复平静,这点很受用,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确实强烈需要这一技能,经常会看到身边的出现孩子情绪失控的样子。学会失败也是技术活,不害怕失败是突破现状,探索未知的前提,而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如何真诚地认识自己的失败是“偶然”成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