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的感想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智能手环说我要猝死,我信了,然后真的差点死了
自从我戴上能监测心率、血氧、睡眠质量的智能手环,我感觉自己像个被科技武装到牙齿的战士。
数据,成了我评判健康的唯一标尺。
屏幕上一丝波动,都能牵动我敏感的神经。
那天加班到深夜,我回家路上心口一阵疼痛。
我下意识抬起手腕——屏幕上,心率升到了128!
我感到心惊肉跳。
手环弹出警告:“异常!心率过高!疑似心脏风险!建议立即就医!”
恐慌瞬间淹没了我。
妻子小雅被我煞白的脸色吓到,二话不说,抓起车钥匙:“走!去医院!”
急诊室里,医生听完描述,看了看手环数据:“确实偏高,保险起见,做个全面检查吧。”
心电图、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监测、心肌酶谱……
一套流程下来,我像被抽空了力气,躺在检查床上动弹不得。
结果出来了。
医生指着报告单:“从检查看,没有器质性病变。可能是疲劳、焦虑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不过,为了安全,可以先吃点稳定心率的药观察。”
一盒小小的白色药片,成了我的“定心丸”。
吃了药,心率数字果然降到了“安全区”。
我松了口气,却更依赖手环屏幕。
安稳没几天,新的警报又来了——手环提示“深度睡眠严重不足”,并“贴心”地推荐我几款强效助眠药。
“睡不好也是大问题!”
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药。
药效强劲,我很快昏沉睡去,代价却是头昏脑涨,反应迟钝。
一次过马路,我差点被车撞到。
惊魂未定,我又把手环的异常归咎于“神经衰弱”,开始服用抗焦虑药物。
药瓶越堆越多。
我的脸色却越来越差,走路都像踩在棉花上。
我不再相信自己身体的低语,只相信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药瓶上的说明。
直到那个周末清晨。
我想去倒杯水,刚站起身,眼前猛地一黑,天旋地转,“咚”地一声重重栽倒在地。
失去意识前,我最后看到的,手腕上手环的绿光,依旧在不知疲倦地记录着……。
醒来时,已是医院病房。
小雅红肿着眼睛守在床边。
医生拿着厚厚一叠报告,语气凝重:“王先生,您这次晕厥,是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严重低血压。您的心率本身问题不大,但您服用的稳定心率药、强效安眠药、抗焦虑药……它们叠加的副作用,差点要了您的命!”
我如遭雷击。
原来,那深夜心口的微痛,不过是身体对过度劳累的一点警示;
那短暂的睡眠不佳,不过是压力下的自然波动。
我对数据的迷信和叠加的药物,将自己送在医院。
主治医生取下我腕上的手环:
“孩子,身体不是机器,不是一串串的数字能完全定义的。它有自己的语言,是闷闷的胀,是隐隐的酸,是微微的乏。这些细微的感受,是生命最原始、最珍贵的报警器。过度依赖外物解读,用猛药去‘镇压’这些信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他指着窗外梧桐:“你看那树,风吹雨打,它自会弯曲调整;虫咬鸟啄,它自会分泌汁液愈合。人体内蕴藏的生命力,是亿万年打磨出的精密‘内药’,远比我们发明的任何化学药片更懂得平衡之道。 非洲草原的羚羊受伤了,会本能地寻找特定的草药咀嚼;太平洋小岛上的渔民,世代传承着用海藻和植物疗伤的智慧。
这些,都是生命本能的智慧,是‘内药’的外显。”
“我们追求健康的路上,最大的陷阱,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现代仪器数据的过分依赖。”
过度医疗、过度依赖数据监测,本质上是这种焦虑的产物。
生命如溪流,自有其蜿蜒流淌、自我净化的韵律。
强行筑坝改道,终会酿成灾祸。
“身非金石,安能久持?然气血自和,百病不生。”(身体不是金石,怎能永不损伤?但只要气血自然调和,百病也就无从生起。)
“给生命一点‘留白’,信任它刻在基因里的自愈密码,有时,不‘治’之治,方为大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