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没那么“北京折叠”,你看不上的人,可能会成为伤害你的人
《找到你》算是国庆档最好的电影,完成度最高,也最“有话可讲”。说这部电影的可切入的点很多,比如双女主的演技、国庆档唯一一部把目光放在女人身上的电影、展示了一个残酷的当代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等。
但我今天想说一个阶层问题。这里借用一下郝景芳在《北京折叠》里的观点,在她的那部小说里,阶层与阶层之间互不联系,这个不联系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甚至体现在时间上。但现实社会里呢?
1,阶层是互通的
《找到你》里面的姚晨那个角色李捷是中产阶级精英女性,漂亮、聪明,想离婚就离婚,离婚还要自己据理力争地去挣孩子的抚养权——俨然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形象。她的保姆孙芳呢?结婚当天就被老公打,这就注定了她往后的婚姻是伴随着家暴而生的。而后她怀孕了,她甚至想,“孩子生下来就好了,就不会被打了,日子就好过了。”然后孩子生下来了,是一个需要大量金钱来维系生命的先天疾病患儿,她老公直接选择放弃。她想救女儿,就去当小姐,找混混要钱、借钱。这样两个人,本该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可李捷需要保姆,孙芳能做保姆,这就把两个人给联系上了。
所以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完全“北京折叠”,阶层之间不互动很大原因在于经济地位的悬殊。但很多情况下它又是互动的。比如电影里李捷和孙芳的情况是通过雇佣关系互动,电影里李捷老公和孙芳是通过医患关系。这些关系都还是中产遇到底层。比如你今天去一个演唱会,就是上层、中产、底层都会聚集的场所,这种场合或场所又并不少。
2,阶层之间互相不理解
在阶层是不隔绝的情况下,阶层之间实际上又是互相不理解的。电影里有一幕,李捷和孙芳去海边玩,在车上孙芳疑惑李捷离婚的原因,问,“他打你吗?”李捷说,“那倒不至于。”
接着孙芳问她那为什么要离婚?李捷并无正面回答。孙芳的眼里闪过一丝局促和黯淡。
她有多卑微,对孙芳来讲,她对婚姻的理解是年纪到了就得结婚、身边的人结婚了自己就得结婚、男人只要不家暴就是好男人、就没必要离婚。她不可能理解李捷对爱情和婚姻的个人诉求,甚至爱情和婚姻对李捷来说不是必须的,是人生的调剂品。孙芳没有再继续追问,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她不是不知道雇佣关系之间分寸的人。二来,她对这种交谈无能为力,这是一种尴尬。这种情绪绝对不是一种艳羡,不是对比出来自己可怜,是她可能将这种情绪导向于李捷也挺可怜的。因为她眼里李捷也是一个婚姻不幸福的女人,并且是李捷自己把自己的婚姻给作没了。而对她来说,婚姻不幸福的女人怎么可能是完整的女人?
这一刻在观者看来是疼痛的,但孙芳不是,她是麻木的。她的可悲,亦来自于她无法理解一个女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所以她理解不了李捷。
同样地,李捷也不可能理解孙芳。电影出来时有一种声音说,是孙芳自己导致自己的悲剧。是不是这样?是。如果孙芳没有李捷的孩子在手,第一,李捷并不想要了解孙芳,第二,即使她知道了孙芳的整个故事,对她而言她也只会觉得孙芳活该,因为她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做这种选择,即使她也在那种处境。
孙芳之悲,她使自己走到了那一步,只是因为经济地位吗?不是,是选择。她被责备,因为她每一步都在做错误的选择。但又是什么造成人与人之间选择的不同?
有一个理论叫“知沟定理”。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经济的差距,由着经济差又会造成信息差、思想差。
所以,孙芳与李捷之间,更不可融合的是观念之差、思想之差。
这里说她们二者互相不理解,其实又不算,孙芳没有理解李捷的能力,但李捷是有的,她只是没有理解孙芳的意愿。这也是阶层之差的一种体现,上层并不是没有对底层的共情能力,这种“何不食肉糜”的情绪,是一种傲慢和优越感的表现。
3,阶层互害
由于不理解,底层是很容易用极端的方法去报复的。电影里的孙芳带走李捷的女儿,只是因为在医院看到了李捷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而此时她面对的却是因为无力负担医药费,病重的女儿要被“送”出医院的情况。要不是孙芳尚有善心,或她从李捷女儿身上又找回了做妈妈的感觉,李捷女儿本来的归宿应该是会被卖掉,甚至更残忍。若真这么发展,李捷何其无辜?她错了什么?努力让自己更幸福什么时候变成一种原罪了吗?因为更幸福所以要被仇视?
网友也是这么想的。
不想去关注犯罪者的犯罪动机,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声音。
电影里的李捷是无辜的。但现实里不得不说底层的生存空间是被压缩的。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底层用暴力伤人,但阶层是互害的,上层通过权力和资源和傲慢的态度对底层造成的伤害,比起暴力伤人更具隐蔽性,但不能说不更具伤害性。
有一句话说的很浪漫,它说,“一个人的到来是声势浩大的,ta来到你的身边,是带着ta的过去而来”。犯罪者亦是。除了天生的反社会人格,一个人的犯罪一定跟其生存环境相关。而多数的暴力犯罪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皆生活于底层,自己从未被尊重过。
人和动物之间很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尊严。当一个人被生存环境剥夺掉了自尊,ta和动物之间的界限便开始模糊。而动物的本能是什么?杀戮、掠夺、达尔文法则。
而网上对底层犯罪分子的“何不食肉糜”,多是一种强行优越。先说一下阶层的分类,分上、中、下三类在我们国内是不够具体的,我这里将它分为上层、中产、小康和底层。而网上绝大部分人其实最多在一个小康水平,这个群体和底层的交集是最大和最模糊的。二者的消费场所甚至都是一样的,这两个群体可以说无限重合。底层的暴力,最直接和最大的作用力就是在小康身上。
所以你说你不去追究一个罪犯为何犯罪,从情感上你可以拒绝原谅,但你说你不想知道,你去抵触深挖的媒体,你就是蠢。一个金字塔,底部都腐烂了,上面怎么不摇摇欲坠?
综上,现实世界哪有那么“北京折叠”,在社会问题面前,没有一个人能高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