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有意思人生格局的修炼

【历史】汉之西(32)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102人  梅溪小童

第三十二章  陈平督军

        渡过黄河后,陈平到修武投奔汉军,他找到一个叫魏无知的熟人引见,求见刘邦。

        刘邦召他进见,和陈平一起进去的一共有七个人。进帐后刘邦赐他们吃饭。吃完后,刘邦说:“大家都到客舍去休息吧。”其余六个人走后,陈平却不走,他对刘邦说:“我有要事前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日。”

        和郦食其进见时一样,又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邦一听,这小子莫非有些才华,就留下来和他交谈,谈了一番话后,刘邦真的就喜欢上他了。他问陈平:“你在楚军时担任什么官职?”陈平说:“做都尉。”刘邦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让他做参乘(陪皇帝出行的近臣),主管监军工作。

        命令一下,像捅了马蜂窝,曹参、樊哙、周勃、灌婴众将都喧哗起来,愤愤不平地议论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却更加宠幸陈平。

        刘邦对自己看中的人用起来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所以,他能得到韩信、陈平等人才,成就自己的事业。

      然而,领导和下属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周勃、灌婴这哥俩私底下对陈平这人一合计,越想越不对味。于是,他们采取了一个很多智力一般的人都会采取的行动:到领导面前诋毁自己不喜欢的人。

        他们找到刘邦对他说: “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大王。现在大王却如此器重,让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会遭到报复。所以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他们对陈平的攻击很有说服力,符合大多数人心理,谁都不会喜欢一个品行不好的人。

      刘邦也一样,他开始怀疑起陈平来,就召来魏无知责问他怎么什么人都敢介绍给他。

        魏无知对刘邦说:“我介绍给大王的是才能,您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即使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争夺天下的胜负没有作用,大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对他的才能加以怀疑呢?”

        尾生是谁?孝已又是谁呢?

      尾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男子,他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世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孝己是商朝君王武丁的长子,非常孝顺,武丁听从后妻的谗言放逐孝己,致使孝己流放至死。在当时,他们俩个代表着好品行。

        能看出能人的才能,自己也必定是个聪明人,魏无知的一番话明确地指出了争天下和治天下用人的不同之处。

        何况,一个人品行方面有瑕疵不代表他就是个无耻小人,有时小品行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大人格。小时侯我们经常听老师、大人们说的“现在小偷小摸,以后就会杀人打劫”并不是真理;同样,一个人好吃懒做,并不代表他很蠢。永远不要因为一件事判定一个人的人品。

        魏无知没有看错陈平,陈平不但有智谋,而且不是忘恩负义之辈,多年之后,陈平仍然没有忘记他。

        魏无知的话却并没有完全消除刘邦的疑虑。他又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便去楚王那里做事而又半道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刘邦现在对读书人说话的语气似乎越来越好了。

        陈平冷静回答:“我在魏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去,并请求辞职回家。”

        不错,良禽择木而栖,千里马就是要找伯乐,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并不是很多人认同的世俗道德规范,而应该是指符合人性的自然之道,虽然这两者很多是重合的。

      这些刘邦悟到了,他于是向陈平道歉,并且丰厚地赏赐了他,继续让他做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

        刘邦得到陈平之后,继续率军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洛阳。新城县一位掌管教化的叫董公的三老(官职,有当地有名望的人担任)在路上拦住了刘邦,向他说了义帝被杀的情况。刘邦听后,心中暗喜,外表明悲。他袒露左臂失声大哭,随即下令为义帝发丧,哭悼三天。

        他又找到了项羽的一大罪状、自己东进的一大理由。

        刘邦派使者通告各诸侯说:“天下诸侯共同拥立义帝,北面事之。如今项羽在江南放逐并杀害了义帝,这是大逆不道。我现在亲自为义帝发丧,各诸侯也都应该穿白戴素哀悼义帝。我将发动关中全部军队,聚集河南、河东、河内三郡的士兵,向南沿长江、汉水而下,我希望各诸侯王能和我一起去攻打楚国那个杀害义帝的罪人!”

        义帝是各路诸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杀他就是大逆不道,刘邦很会为自己制造舆论优势。

        刘邦随后下令率领一万人或者献出一郡之地降汉的诸侯将领,封给一万户;原先秦朝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园林,都允许老百姓耕种;大赦天下罪犯。

        这时,被陈馀打败的张耳已经前来归附,得到刘邦的厚待。

        张良也已经逃到刘邦这里,被刘邦封为成信侯。

        进攻楚地的彭越将率楚军前来阻击的萧公角打得大败,他见田荣已死,便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了老熟人刘邦。刘邦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去平定梁地。

        刘邦还派使者通知赵国,要和赵国共同伐楚。赵国陈馀却时刻惦记着他的老朋友张耳,他对使者说只要刘邦杀掉张耳,赵国就归汉,否则免谈。

        刘邦和项羽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知道变通,并且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的人品。在这关系张耳命运的关键时刻,他没有死抱知识分子坚守的“诚信”教条,而采取了这样一个关键措施:他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杀了,派人拿着人头送给陈馀。死人是很难仔细分别真假的,陈馀信以为真,发兵助汉。

        此时的刘邦,手下谋臣武将,人才济济。统率的军队除了自己的汉军之外,还包括关中三秦、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等诸侯的军队,共计五十六万人,整个中国西部也已经在其控制之下。

        刘邦取得这些成就非常顺利,他看着自己的强将壮马,踌躇满志,决定趁热打铁,干一票大的!

        但是,以前的顺利,并不意味着永远的顺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