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差点拖延了!幸好,有它……
今天中午,明知道要先把书看完,可还是一边看书一边不停地抬头看窗外,因为心里老惦记着:一会儿朋友要来家里。
与此同时,心里还有一个声音:“算了吧,反正要等朋友,做其他的事也可以呀,看书又看不进去……”
于是,就陷入:眼睛盯着电子书,大脑却不知神游去了哪里的情形。
而当无意中看到“斩断拖延思维”这几个字时,我猛然警觉,现在的状态,不就是在拖延吗?正好可以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
于是,我边看书边回想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原来拖延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潜意识。
如果认为完成一件事有难度,或者觉得时间期限还很长,大脑就会告诉自己不用太着急,可以先去做其他简单的事。
今天,我又差点拖延了!幸好,有它……在《终结拖延症》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更加精辟的解释,他说:“拖延思维是一种心理上开小差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回避紧迫而重要的活动的方式。”
像我一边看书一边开小差,就是典型的“拖延思维”。
那么,怎么做,才能把拖延思维转变成立刻行动思维,让自己能集中注意力去做重要的事呢?
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心理疗法,叫“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也称ABCDE方法。
A─aversive or activating,即引发拖延的诱因
B─believe,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
C─consequences,信念产生的结果
D─disputing,干预和替代
E─effect,最终的效果
就拿我自己来说,导致看书拖延的诱因有两个:时间期限和朋友要来家里。
这时,理性的想法应该是:“在朋友来之前看完该看的书”;而非理性的想法就是“时间还早,等晚上再看也可以”。由此可以看出,帮助我们摆脱掉拖延思维的,正是理性的想法。
可是,光有想法不去行动也没有用。这就需要C阶段: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会带来好结果。
于是,我这样告诉自己:“我可以在朋友来之前看完书,这样晚上的时间,就可以做其他事情了。”
在C阶段,还可以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拖延。比如,可以想象一下拖延会带来哪些后果?这样的后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答案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就是时候立刻行动了。这就是D阶段,用“立刻行动”的想法代替“之后再去做”的想法,立刻去做。
当我们行动之后,再去回想自己这一系列的思维变化,就会发现,当觉察到自己的拖延思维,并用行动来改变它时,最后得到的结果正是我们想要的。这就是E阶段。
所以,用ABCDE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做事时,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辨认出拖延思维,最终用行动来对抗它。
看到这里,我该做的事──看书,已经完成了,也学会了如何从思想上对抗拖延,真可谓一举两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