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意识,是“磨”出来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说,“这家衣服很有品质。”“这个店的装修很有品质。”“这所学校办得很有品质。”
究竟什么是品质呢?这引发了我对品质的思考。
01 理解品质的含义
究竟什么是品质呢?
品质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通过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如同人的品性,品德。二是指物品的质量。从这种释义上来讲,品质一方面指向人,包含人的所有行为,作风,思想,认识等,一方面指向人以外的“物”。
大多数时候,人与物是交织着生存的。因为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里,人在不断地创造着物,从而改变着周遭与世界。
人的品质如何体现?人在创造“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品质?
应该说,人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在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的特质如何,那就是一种品质的呈现。
人的品质就具体化在你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中。就拿我们的写作这件事情来讲,团队教师每周撰写一篇文章,作为写作创作人来说,创作的过程也是有品质的。创作的过程的品质就是指向的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品质、行为品质及态度品质。
人的这种品质形成应该是一个长期“氧化”的过程,且具有隐藏性和动态性,不是一天两天时日就能呈现清楚的。
再说说物的品质。
如果说,人们创造出的物我们称之为产品的话,那个产品的品质如何呈现呢?
特别是对于公司的产品来讲,有没有品质,更多地是指向着“物”,对于人们使用这个“物”的需求。
树人有约读写团队的教师每周写作出的产品就是“文章”。
“文章”就是我们创造出的“物”。“文章”有没有品质呢?回答是肯定的。
简单地说,有品质就是有质量,品质好就是质量高。
具体来讲,品质是指某一产品或服务所表现的整体特质,这种特质可能是一种卓越的状态,也可能是客户感觉合用,或者是超越客户的期望或要求。
可见,品质是一种整体的表现,而不是单一的某方面。品质所代表的是一种优良的特质,它应该是正向、积极、美好的,也是大家所追求的。
什么是有品质?我们可否归结成这样两句话:
有品质,就是有一种朝向卓越的状态;(指向人)
有品质,就是有一种超越预期的成果;(指向物)
02 品质意识,是“磨”出来的
品质意识,是“磨”出来的。生活中或工作中,任何一种呈现出的有品质的美好,都是“磨”出来的。
上出一节像样的公开课,需要对照课标反复学习,对照教材反复解读,对照学情反复斟酌,力图找到最贴近孩子最近发展区的那个地方,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设计,在多次重复的试讲中“磨”出优质课来。
写一篇够得着公开发表的文章,也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反复复的打磨和修改。文章的主题呈现是什么?是否在行文中聚焦?文章的结构又如何?是否是一条线索贯穿到底?
回想那篇散文《河畔的童年》发表于《中国教师报》的过程,就让我颇有感触。疫情刚发生的2020年,我撰写了一篇主题为热爱家乡的文章。但多次投递都无果。于是,我一直不停地琢磨,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我给一个杂志的编辑老师打电话咨询。编辑老师说,你的选材没有多少新意,并且在行文表达中也看不到线索。
编辑老师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开始按照编辑老师的指导修改打磨。今天改几句,明天改几句,反复打磨着。从一个标点符号到一个词语的表达,到一个中心句的连接,都不断地斟酌修改。
那段时间,我体会到了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受。那天是周末,我和先生都在家,我们正商量着准备做午餐。突然,灵感闪现,我想到了这篇文章表达的三个层次,在文末的时候如何去升华。于是,我自顾坐下来打开电脑修改起来,完善了这篇文章,使其最终发表。
做有品质的人,创造有品质的“物”,这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也是对教育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