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学敦煌

今日立秋,宜贴秋膘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b4c9704b04cf

“立秋之日凉风至”,单是读到这句话,就已感受到了微微凉意。经历了难捱的夏日三伏,习习的微风总算如约而至。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暗夜溜进窗牖的凉风,清晨大地白茫茫的雾气,树枝上感阴而鸣的寒蝉,共同勾勒出初秋印象。微凉的天气,消沉了一夏天的胃口逐渐打开,整个人终于找回点活力,开始琢磨着吃点什么好。

立秋吃瓜肠胃好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是《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的立秋习俗。人们相信,立秋吃瓜可防秋燥、免腹泻,以及不生秋痱子。

敦煌自汉代就有种植瓜果的历史,班固的《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敦煌,中部都尉治部广侯官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其地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

瓜有多大,班固给了个比喻——一只狐狸钻进西瓜,可以做到脑袋和尾巴都不露出来。

秋天和乳品更搭

▲ 莫高窟第146窟 维摩诘经变之挤奶图 五代

牛奶味甘,性平、微寒,入心、肺、胃经,具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初秋干燥,牛奶是养阴润燥的好选择。

敦煌南靠祁连山,周围又有草场宜牧,畜牧业便成为了古代敦煌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牛有羊的敦煌人,乳品都是就地取材,趁新鲜喝,营养功效应该完胜今天的乳制品,其口味大概比我们小时候喝的能煮出奶皮的鲜牛奶还要香浓吧。

▲ 敦煌祁连山一带 图片自网络

由鲜奶浓缩发酵而来的奶酪也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唐代敦煌的僧人和上层贵族就经常食用。

牧羊人将乳酪送到寺院,制作乳饼,在敦煌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

P.2049vb《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粟壹斗,与牧羊人送乳饼用”,“面贰斗,与牧羊人送乳饼用”。

▲莫高窟第61窟 村女献乳 五代

最宜食肉贴秋膘

即使是在以瘦为美的今天,我们也大可不必“谈肉色变”。

大多数人经历了一个夏天,体重都会较立夏时更轻一些。北方民间有立秋悬秤称人的习俗,以结果作为对身体健康的评判。若体重比立夏时轻了,就需要进补,“以肉贴膘”实际是对健康有益的事儿。

▲莫高窟第85窟 楞伽经变之肉坊 晚唐

唐五代至宋,肉食是敦煌人的饮食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主要是饲养的家畜、家禽肉以及猎取的野生动物。尤其饲养的羊肉,成为敦煌人餐桌上的主角。

屠户手起刀落,生肉一块块散开,主顾们纷纷走上前,各取所需,心满意足地回家烹调享用去了。

猎取野味更进补

除了寻常的羊肉,偶尔来点野味也是极好的。

秋天适合打猎,《礼记·月令》有云:

“是月也,天子乃敎于田猎,……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尤其王公贵族,更将此视为每年不能错过的田野乐趣,约上几人,携弓而出,向猎物进发。

▲ 莫高窟第85窟 楞伽经变之出猎 晚唐

唐代人打猎是讲究的,猎人们整装出猎,均戴幞头,着缺胯衫,足穿半腰靴。

装备也是齐全:有立鹰于手臂的,有单手牵犬的,持弓挎箭囊的,派头十足,甚至还有扛斧的,莫不是要当场剁碎了烤肉吃?

▲ 莫高窟第249窟 狩猎图 西魏

比这更生猛鲜活的,大概就是我们古装片里见到的狩猎场景——三五人驾马飞奔于林间,从箭囊中取箭、搭箭,估计好距离、速度和时间,手起箭离,一只野鹿便躺在箭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被贬谪湖南的刘禹锡偏要说:“秋日胜春朝”。那是他的乐观与豁达。

置身于平淡生活中,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可以遭遇,但不会错过无数细碎的喜怒哀乐阴晴圆缺。不如趁天气不冷不热,一边笑尝美味,一边谈谈理想。

(来源:敦煌研究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