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日更
文/菇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4944/64a25dcdfcd54786.jpg)
前几天有个新朋友,发简信问我日更了这么久,怎么做到的?怎么这么多的徽章?言语中除了满满的羡慕,还有一大堆的问号。
我回复他:“其实,我也是日更小白,靠着最初的坚持,一点点转变为热爱。目前已经写了八百八十多天,到九月份就可以满一千天。”至于徽章都是一点点攒出来的。
最初接触简书缘自妹妹的推荐,初心就是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给烦躁的生活找些乐趣,也为自己找个心灵觅一个停靠的港湾,一个可以避难的场所。
就像一本书里说的:写作对我来说是记录,我喜欢去记录我生活的点滴并反复去翻看它们,它们总能在我情绪低迷的时光反复治愈我的心。
从最初的几十字,几百字,凑更。到现在认认真真的写够一千字,也经过了很多过程。最后我最想告诉她的是,日更,其实就是一个动作,引出一连串好习惯的过程。
写的过程是抒发,也是记录,是思考,也是反问,是观察,也是感悟,是学习,也是进步。
灵感与主题其实每天都有很多很多,大多数时候都被一扫而过。一位作家形容的特别贴切:“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通过树状的结构,线性地表达出来。"
说白了,写作最难的不是有没有文采,而是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思考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写作的第一步。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作家,但是却可以学习作家的技巧,去学习,提升写作能力。
有很多作家坚持每天输出几千字,村上春树,马伯庸,等等很多大咖都是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4944/3220aebd777f827d.jpg)
其实坚持日更的第一步,就是写,即使我们不能日更万字,日更千字,每天写一二百字的随笔、感慨、读书笔记,也是好的。
写作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写得多了,久了,随便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件小事,一阵风,一片云,一阵雨都是笔下的素材。
有一位写作大佬,不写作的时候,他就去看电影、纪录片和小说,分析它们的逻辑思维、领悟他们的中心思想,研究他们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方式。
出门的时候,他习惯背一个黑色的双肩包,里面装着电脑,一有空闲就打开码字,不论是在人声嘈杂的咖啡馆,还是人来人往的候机厅、候车室,他都可以奋笔疾书,心无旁骛。
这位作家就是马伯庸,一个不跟风,不追求名利,不迎合,不抗拒、不骄不燥的松弛感的态度,让他够持续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
其实日更的第一步,我觉得除了写之外,还有就是心态,不追求别的,只为自己,自己做自己的观众,我写我开心是很重要的。
写的久了,时间长了,可以适当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记得2020年12月加入简书,每天浑水摸鱼,水更四五篇,虽然收益高了,却总觉得离一样东西越来越远了。后来我发现,那是——初心。
于是2021年8月,果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开始写一千字,为了写够一千字,我开始读书,一周一本,两天一本,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读了七八本,我找到了日更的素材,也找到了动力与加速器。
很多人总说自己没有时间,要生活,要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看自己愿不愿意抽出时间,分给阅读一点,写作一点。
有句话说得好:“想干的事永远有时间,不想干的事永远没时间。”
如果真的想要学好写作,学习更文,那么就一定能挤出写作的时间。
某种程度上说:你能拿出多少时间写作,取决于你对写作的热爱程度和对成功的渴望。
我觉得形容的特别贴切,自律的程度取决于热爱的程度。
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最后固定一个时间,做同样的动作,喝杯茶,听首歌,坐在桌前,我觉得仪式感满满是有助于完成日更的。
只想说,坚持日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4944/7faad0fac3aab9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