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固定思维,《第3选择》让你人生更加开阔
史蒂芬·柯维的大名,是读了他影响很大的成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知道的。——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所以,在读《第3选择》时,更加用心。因为这本书是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著作,被认为是“写的最好的一本”。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总结成了一个习惯: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运用好第3选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真的会有这么神奇吗?
要想知道第3选择的来龙去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第3选择?简单说:“第3选择就是协同,一起达成另一个更好的结局。”
遇到事时,人的第1选择是按“我”的方式,第2选择是按“你”的方式,冲突往往发生在“我”好还是“你”好上。而第3选择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结局而来的。
比如:人胖了,会有减肥,或者不减肥的选择;遇到挑战时,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进攻或者防守;遇到困境时,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选择突破或者躲避……这两种选择的思维模式都是基于人的动物性,或者动物性和理性结合后反应的体现;而第3选择则是偏重于人的理性而言。
举例来说。面对一个苹果,两种选择是:要么你吃,要么我吃。有人会说分开吃,一人吃一半,可是,假如我想吃一个,或者你也想吃一个,而且互不相让;怎么选择才会让你我双方都满意?同样,面对一堆钱,两人为如何分配而争执不下时,怎么选择会更好?又如:妻子因难过而哭泣,你选择怎么做才能让她转悲为喜?再比如:给你一个任务——到越南贫困地区去解决儿童营养健康问题。在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任何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对这项任务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现实中类似情况层出不穷,最终的结局往往是我赢或者你赢、成功或者失败、支持或者反对、反抗或者忍受、打或者逃……,无论怎么选择,往往会带来不尽的纷争,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很难取得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此时,如果有效运用第3选择,结局就会不同。就拿上面那一个苹果的例子来说,如果你我协商后,都同意把这个苹果卖掉,换成钱,共同去投资赚钱,再买成两个或以上的苹果,这样的话,你我都会吃到一个以上的苹果,自然都会满意。这就是第3选择要达到的结局——创造更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实现好结果的前提是你我同意把苹果卖成钱,然后协同去赚钱,才会吃到更多的苹果。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在双方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取得共识,并愿意协同创造更好的结局。要想建立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就要先培养四个方面的思维习惯。
1、我找到我自己。所谓的“我自己”是指那个有着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的人。这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因为人往往被外在的世俗、身份、地位等遮蔽住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使得对自己的认识变得过高,或过低,或丢失自我而随波逐流。表现为类似于“没办法”,“身不由己”等的感叹。
比如:领导安排你去发传单,你只有对传单内容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后,才会选择到合适的对象,并选择到恰当的言行,进而获得好的结果。
2、我看清你。所谓“看清”就是把你当人对待,而不是物。也就是把你外在那些类似于物的标签撇干净,把你看成与我有着相同和相通人性的你,我才会愿意谋求第3选择。
比如:如果我把你看成“富二代”,或是“穷人”,或是“大官”,或是“素质低”,或是“不讲理”,或是“恶人”,或是“有病”……当这些含有情绪成分的偏见式标签,贴在你身上后,我就不会产生第3选择的欲望。
3、我找到你。所谓“找到”就是通过努力,尽快让你消除情绪,恢复同我一样的理性状态。这一步很关键。举个例子:我和你吵架,我在对吵架的来龙去脉做了判断,并且认同你的言行后,选择与你和好。但是你怀着自卫、或者回避、或者余怒等情绪,不同意和好。
那么,要想把第3选择进行下去,我会说:“能说说你愤怒的原因吗?”,“能说说你对消除愤怒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你能听听我的建议吗?”……这一切是为了控制并消除情绪,恢复理性——消除情绪的最佳途径是说出能让对方点头称是的话语。这一步中,用同理心去倾听是关键。
4、我协同你。所谓“协同”就是你我双方集思广益,相互配合着去实现共同认定的目标。重点是多倾听,少争论,尽可能多地找出共同点,最终达成彼此共同认可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这些读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不妨举个上面曾提到过的真实案例来具体分解一下。
曾有一位联合国的官员被派驻越南,他的任务是提高越南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到了以后,他发现自己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经费,甚至连当地的语言都不懂,可谓没有任何资源。——这是关于选择的高阶案例,因为任务既不是人,又不是物,而是虚无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选择是放弃,毕竟困难太大,看起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但他却运用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获得了成功。
苦思冥想后,这位官员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买了一把尺子,从越南各地各阶层中通过测量身高挑选出了一批高个儿的孩子,然后排除其中家庭条件优越的,仅留下了家庭条件一般、身高却比同龄儿童高出的孩子。——这是他的独立意识与判断能力的表现。
他的逻辑很简单:身高也是营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特殊情況,一般个子高的孩子营养水平都会比个子矮的要好一些。因此被留下的这些孩子的营养健康水平相对来说一定不错。——这是他发现并看清问题规律的表现。
在家庭环境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家庭是怎样做到的呢?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这位官员让这些孩子带他去观察他们各自家庭的饮食情况。经过大量走访,这位官员发现这些孩子每天都吃四顿饭,他们的家人经常会在池塘里抓一些小的鱼虾做菜,还会在米饭里加入紫薯叶熬出的汁液。——这是他找到问题亮点的表现。
这些东西都是当地普遍存在且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不会提高家庭的日常开支,很容易推广复制。于是,该官员便将其他家庭的妈妈们召集起来教授她们这种饮食方式,并将之推广到越南全境。就这样,他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将越南儿童的营养水平整体提升了整整20年。——这是他协同行动,并取得了良好结果的表现,也是他用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创造美好结局的体现。
由此推知,第3选择源于对自身能力的理性而正确的认识,通过引导对方的理性思维,发现亮点,并确定彼此的共同利益目标,然后去努力协同,实现这个目标,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结局。
所以,学习、锻炼,并养成运用第3选择的思维模式,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一切问题,让人生变得更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