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越是做自己,就会做得越好
我不是一个那么开朗的女孩子,很多时候,我都喜欢一个人待着。
我喜欢独处的感觉,自己一个人听听歌看看电影做自己的事情,自由,舒服,美好。
相比和不那么投机的人在一起尬聊,挤出笑容费劲的迎合彼此,我是真的更喜欢一个人窝在角落的。
我在和朋友聊起这个的时候,她很担心的看着我说:哎呀,你这样以后怎么步入社会啊?
我不是不喜欢热闹的场景,可是热闹归热闹,热闹完了,我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的。
今天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个话题呢?
看了一个知乎网友的故事,有个学妹说,前几天部门聚餐,他们一群认识不久并不算熟悉的人坐在一起,有的姑娘一上餐桌就开始高谈阔论,自来熟的体质一下子就成为了人群中的焦点。可是内向的她就比较拘谨,怯生生地坐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闷头夹离自己最近的菜。
那顿饭吃完后,学妹觉得很难过,都已经快二十岁的人了,面对半生不熟的人却还是如此胆小内向。
学妹说,她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被老师点名回答个问题手心都会冒好多汗,参加班里的排练表演也只敢担当不起眼的小角色。
她很想成为夺目耀眼的存在,却又害怕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她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以前的自己。
就像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样,虽然我不是一个完全内向的女孩,但“内向”这个词语确实也是被刻在我的人生履历上的。
我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和同学期末考试后去帮班主任算成绩。结束后,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同学和班主任一路上谈笑风生,我却一点都插不上话只能跟在他们身后的笨拙模样。
我曾经也是真的很羡慕这样的人,他们伶牙俐齿,和谁都聊得来,长辈喜欢同学喜欢,一堆人排着队要和他们做朋友。可我这样的人呢,在他们的旁边只会感觉自己是隐身的,躲在没人能看见的阴影里。
是的,我也因为自己的性格严重否定过自己。
内向:越是做自己,就会做得越好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现在很多的招聘启事上都有这样一条要求,性格活泼开朗。
这个世界热情拥抱的,好像从来都是那些外向热情的人。
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内心更加敏感细腻。
有时候环视四周看到人们开心地聊天,可能都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我无法像他们那样自如?我是不是一个特别无趣的人?我该不该找话题跟他们聊?我不说话是不是不招人喜欢啊......
内向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劣势,沉默、孤僻只会受到排斥,活该没朋友。
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内向被默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
在职场中,如果你会说漂亮话,你的升职之路可能就会走的更顺畅些;在学校里,如果你能和辅导员搞好关系,你的奖学金可能就会拿的更容易一些;就算是谈恋爱,你主动一些外向一些,追到喜欢的人的概率都会大一些……
于是很多内向患者都会试图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大众喜欢的样子。
就像陈奕迅在《浮夸》里唱过的——人潮内愈文静愈变得不受理睬,自己要搞出意外。像突然地高歌,任何地方也像开四面台,着最闪的衫,扮十分感慨。
于是我们都努力的学着插科打诨,学着和不那么投机的人谈笑风生,但如今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样真的没有必要啊。
甚至后来,我和自己磁场不合的人待久了,更让我喜欢一个人待着。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如果陪着我的人不是让我感觉舒服的人,那真的不如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
有人说内向者的世界往往比外向者的世界更要来得广阔一些。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剖析自我。
内向:越是做自己,就会做得越好内向的人不是不喜欢社交,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尬聊。
内向的人不是不喜欢和这个世界沟通,他们只是更喜欢取悦自己......
逼着内向的人强行社交,就好像对患有哮喘的病人说:“周围都是空气,你就不能多吸两口吗?”
我知道仍然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内向患者”因为他们的“内向”而感到自卑。
但其实这个世界上多得是生性内向却照样活的自由洒脱的存在,比如金城武,尽管已经贵为全民男神,曾经却还因为来采访的记者太多,吓得调头扎进洗手间。
快女尚雯婕曾经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她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
人的很多东西我们不能改变,只能尝试用别的方式利用起来或面对它,比如内向。改完后也比不上那些天生性格外向的人,相反会丢失自己的本源。
于是她把自己不能说出来的思绪写成歌谱,用歌声和这个世界坦诚相处。
内向:越是做自己,就会做得越好内向不是缺点,不必哗众取宠,也不用接受来自外界的评判。
不过,内向的人想要摘除我们身上的标签,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学着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分裂”自己。
很多人只是在生人面前比较放不开,在朋友面前是可以玩得很疯的。
人要有让自己“分裂”的智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你是内向,就努力向内秀靠拢,而不是强行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性格,憋出一身内伤。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不是只有外向的人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性格外向和内向本也没有对错之分,他们都只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了解透彻,大胆的把自己归为社会各类中的任何一类,然后努力活出自己。
愿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不是有那句话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