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慧从哪来?
3月刚开学,幼儿园就开始花样繁多的兴趣班体验课,对于我这种一胎没搞明白,又扯上二胎的妈妈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因为不用耗上周末的时间,带去各种商场,写字楼学习!40分钟的一节课,一去一回就是半天,时间成本非常高。
孩子的智慧从哪来?
周二,参加了幼儿园的乐高动员课, 去之前我就心想为什么其他兴趣班比如画画、跳舞、声乐课等等都不需要动员会,偏偏乐高课,要大张旗鼓的来一个动员会呢?
匆忙来到课室,习惯性的走到最后一排坐下,好吧,我承认我还没有从学生时代跳出来,总觉得坐最后一排,才能清楚感受到全班上课交流的动态。
乐高动员老师,首先邀请了20位家长领取一套乐高积木,一套5块,1块正方形上有眼睛,1快扁扁的长方形,1块长方形,2块正方形。
老师说,请各位家长在一分钟的时间,无交流的自我思考,把刚刚领取的五块乐高积木,拼成一个小鸭子。
一分钟后,收回去的鸭子形态各异,20 只鸭子里,居然没有一只鸭子是一样的,甚至很多看不出来是鸭子。
孩子的智慧从哪来?我记得我的鸭子有前后四只脚,确实不太像,但当时我觉得是最好的拼搭安排,可是后面老师说,才知道,原来可以把其中一块积木放在鸭子屁股上当作一个尾巴。
为什么20位家长搭出来的鸭子形态各异呢?因为我们成年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定的,我们很难跳出来,有新的思考。
今天,我并没有更多的了解乐高课到底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多少帮助,所以不予置评。
我想跟大家聊聊,孩子的智慧从哪来?
古语有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见《大学》第一章)
所谓的“道”就是智慧!想让孩子拥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知道养育孩子必须从根本做起,循环渐进,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拔苗助长。
如果片面的说智慧学习的,我并不认同,我觉得知识可以学习,但是智慧不能,只能是体验。
“知识”是前辈的生活经验累积而来,而“智慧”是你学到了这个知识,又怎么把它融入内心,在通过行为反应出来。
“孟母三迁,择邻而处”,这就是古人的育儿智慧。
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阶级分化,权益有别。原本属于贵族阶级的孟子,本来有权利读书,长大可以做官。
但是因为家道没落,流落到普通百姓聚居的村庄,那里没有学堂,村民都没有文化,作为单亲家庭的孟母,想要为孩子寻一条出路,就必须回到贵族的圈子去。因此他非搬迁不可。
利用环境有限的资源,改善或突破本身的局限,就是家长育儿过程中智慧的表现。
如今早教机构盛行,许多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宝贝选择一家满意的早教机构,这是幸运的孩子。
但是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孩子上早教机构的,难道就要放弃早教吗?
不,早教机构或早教用具,并不完全等同与早教!
早教,早期教育,其实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去接触的,可以不上早教班,但是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早教的意识。
比如,如何给孩子讲一朵花,一颗树,带孩子看这个世界,比如怎么教会孩子玩游戏,引导孩子正面情绪,疏导孩子负面情绪。
早教跟父母自己教养,并不冲突,一节课40分钟,孩子可能并不能立杆见影的学习到什么,但陪同上课的父母,却可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有效陪伴孩子,并且,一声,一动,都是伴随时间融入孩子生命的。
经济条件达不到,环境资源有限,但没关系,我们家长可以通过学习,把有限的资源,为孩子转变成无限的可能,这就是父母的教养智慧。
高昂的房价,就业困难,没有足够的钱财和人脉关系。都是很多现代年轻父母需要面对的时代压力。
许多人说现在的年轻父母缺乏育儿的能力,这难道不是一种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推辞?
能力,只要用心,通过学习与实践,最后都是可以被修炼出来的。关键是如何把拥有的能力,恰到好处的运用在育儿生活中,要做得“恰到好处”,就不能脱离客观条件。
那我们平时育儿生活中,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心态,才能智慧育儿,启发孩子的无限可能呢?
1、接受现状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攀比,不好高骛远或怨天尤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不能急功近利盲目的拔苗助长。
2、父母自身感觉幸福,才能把这份爱传递给孩子,重视父亲,父母,子女的亲情家风,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合乐的环境。
3、全家默契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的生活节奏尽量保持一致,为孩子调整一个合理健康的生物钟。
4、别把不顺心,工作上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也别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抱负寄望压逼在孩子身上。
5、每个孩子天生气质不同,后天的教养,应配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不可强求。
6、正确看待孩子犯错,鼓励孩子尝试,通过动手体验、游戏、活动来认知世界,因此能玩和会玩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智慧从哪来?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我们始终奉行“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初心,以育儿育己的心态,不断领会孩子成长的意义,与孩子一同成长,做更好的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