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花了二天的时间,坐在小院树荫下看完了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这本书。
这本书分三辑,一是醉饮,伴游。二是青年,休旅。三是书信,悼友。
郁达夫的文字很有特色,这与他这个人的个性相关,郁达夫爱喝酒,爱嫖妓,风流多情,他同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革命烈士”,因抗日殉国,最终连遗体都没找着。作者的笔尖儿一个劲地往内心里走,越走越深,走着走着“忧愁”变成了“痛苦”,“痛苦”变成了“绝望”,最终在行为上“毁灭”自己。我觉得他是个感性的人,他的文字象自言自语的日记,注重内心思想,率性。他的文字太真了!这种类型的“真”,不论同时期还是现在的许多“文人雅士”,纵有充分的创作素材与能力,也不敢写出来。这得有钢铁一般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
读他的文字,似乎在面对一个眼神清澈而又神态孱弱的少年,有时候,忍不住会想替他抚慰一下他多情敏感的纤弱内心。
并且我觉得,他是少有的在文字里把悲悯洒向任何一个笔下人物的作家。哪怕妓女,哪怕老鸨,都给予了文字上最大的尊重,在他的文字里,你似乎只能看到作家自身的隐隐的痛苦挣扎,却丝毫看不到别的任何恶意,他擅长描写失意与潦倒,那种近乎颓废的美感,常常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
他文字的视角总是阴郁悲情的,又有点文字上的偏执感,就是那种控制不住、宁愿时刻把自己的内心挖给读者看的狂热。他身上有着优柔寡断和清高孤傲两种特质,并且毫不违和地融合在一起。他特别强大的文字天分和特别多舛悲怆的命运,倒像是上帝为了给他的文字增添一些独特的魅力而设置的,他的命运与文字的某些合拍和重合,让人唏嘘而惘然。
郁达夫的爱情同样也是灰色的,哪怕曾经燃烧过熊熊烈焰,最终仍以残末灰烬收场。他需要永远燃烧的爱情来激发他的文学创作。这是一些文人的通病,却很少有人像郁达夫这样赤裸裸地坦诚自己对于女人和爱情的渴求。他的敏感、压抑、多情、自卑甚而有点抑郁的个性,注定他只是专注于爱而不得或追求爱情的过程,而非世人眼中相守一生的婚姻。
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感伤、敏感和苦闷,也感受到他的幸福和趣谈,更能体会他与友人之间志同道合的快乐和友谊。更有他的代表作《故都的秋》,曾被收入语文教科书。在这篇散文中,也描写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一般来说,悲凉,总是与破旧,与衰败,与死亡连在一起,带给人的多是不好的情感体验;多数人也都不喜欢“悲凉”这一情感体验。但郁达夫先生却享受这种悲凉,并在《故都的秋》中呈现自己对悲凉的审美体验,赋予悲凉以美感,以情趣,以雅致,以生命的启迪。
郁达夫独特的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色彩。而他的命运与他的文字一样,也让人唏嘘而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