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理性

2021-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匹马来了

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非常不容易。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有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

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

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

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到钉子。

------------王小波

做决策的过程简单来说也有三个过程。

1.收集信息

    首要的问题就是信息来源,这直接就决定了后面的一切操作的质量。听说王兴的脾气挺好,可是员工一旦弄错了数据,他就一定会骂人。

    社交媒体多以情绪价值观为主,比较吸引人;有些搜索引擎很快捷,但也有广告推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最好的信息来源是百科全书、在某个领域有权威的名人,以及普通书籍。这也就是大众媒体喜欢宣扬价值观,而不喜欢辟谣的原因,主要就是知识门槛太高,而不是SB的认知门槛。

2. 逻辑分析

    很多人一谈到逻辑,就会大谈逻辑学,批判性思维,还有《Beyond feelings》等各种逻辑书籍的重要性。其实,好书很多,关键是你能不能看懂,能不能坚持看下去。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书,好好地梳理一下高中数学的“必要,充分条件”,以及论证的“前提,结论,逻辑链”就很厉害了,前提是不要有情绪波动。

  举个例子:词汇量很大对提高英语非常有帮助。

但,总有人会反对说:“我词汇量很大,托福考试分数还是不高呀”

(1)词汇量大+其它条件=》英语好,词汇量大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英语好则词汇量大,反过来说就成立了。

  (3)托福考试也考逻辑,知识面,单词发音,吞音现象,语言组织能力,还有较长时间的专注能力,所以托福考试不仅仅是词汇量的考察。

3.和别人讨论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如果是学术圈发论文,肯定有peer review (同行审查)的过程。在组织语言向别人表达事实+观点,解答小白疑惑,化解内行质问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深入自己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不要在乎面子,每个人都会错,别人的问题总是有价值的,你的某个问题思考不全面并不意味着你整个人都不行了,这才是性格成熟的标志。

  总之,不要受应试思维的禁锢,感觉题目都是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的。生活中重要的难题总是需要思考无数遍的,在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信息量、不同的角度反反复复地去伪存真,而且最后的答案从来不具备普遍性的,因为你论证得再好,别人也可以说“你说的挺对的,可是就是不适合我,我是xxxx想的”。也不要觉得,这种做法就是SB杠精,因为很有可能在未来你的孩子也可能不听你正确的道理,你说了很多遍也听不进去。

  另一方面,对于很多的难题,从个人角度来说,答案是真实而又片面的,说服自己,然后自己坚持做下去就好了,不必对每个路人说教,也无须向每个过客负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