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享有盛名 其祸不远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豪杰英雄们很少有善终的,不是没有,而是很少。
一般说来,功臣们功高震主、位高权重,誉满天下,影响力极大。
在战乱时期,他们是辅佐皇帝开疆扩土的工具,为帝王称霸一方,他们鞍马劳顿,流血流汗,用生命给老板换取大片江山;而帝王一统天下后,和平年代,没有了战争,英雄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在皇帝眼里他们成了无用之人,就是累赘;更重要是帝王夺得天下不易,害怕他们拥兵自重,夺权篡位。
所以开国帝王大多找借口诛杀功臣。因此自古以来,历史上的贤臣名将很少是善终的。
但是,有道之士还是能识相隐退。例如: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范蠡、如秦始皇的名将王翦、刘邦的谋臣张良,等。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范蠡为官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服侍勾践尽心劳力,忠心耿耿。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为报会稽之耻,他勤奋不懈、尽心尽力的为越王运筹谋划二十余年。
勾践卧薪尝胆,范蠡使用美人计迷惑、懈怠吴王夫差,趁吴国称霸谈判时带3000越兵以为吴助战为名偷袭吴国,杀吴国太子,夫差亦被擒获。终于彻底击垮竞争对手吴国,报会稽之耻。
范蠡是贤能之人,他深谋远虑、目光敏锐,深谙盈亏之道。
在与勾践共事二十余载,他知道越王勾践的为人只宜与之共患难,不宜与之同享乐。他也十分清楚自己功高盖世、官位显赫,而且誉满天下,在越王勾践的心里已经容不下他,也就是因为他的存在已经对勾践构成了威胁。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方为天之道也。
因此,范蠡明智的选择了归隐。
范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就主动向越王提出辞职,他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杀了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
通过试探,范蠡更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于是他简单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也就是向老板提出辞职后,简单包装,偷偷的跑了,并且始终未再返回越国。范蠡走了,威胁不存在了,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老子的道家思想理念:一个人如果享有盛名和地位显赫,如果内心骄傲、自以为是,那个人就必有奇祸,离衰亡不远。也是说:盛名之下不可久居。所以,范蠡不但不居功自傲,反而谨慎小心,不为盛名所累,赢得了全身隐退,善始善终。
而大夫文种的遭遇就悲惨的多了。在范蠡隐去不久,文仲收到了范蠡给他的书信,上面写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说: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
范蠡识别人才也是独具慧眼,当初举荐文种,就知道文种有匡扶济世之才,也就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比如文仲曾提出伐吴七术。现在,范先生已经脱身,所以,他还是要提醒一下自己好朋友、好同事的。
文仲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就是等到他最后明白了的道理,已经来不及了。
再如,二百多年后,西汉建国之前,张良和韩信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与范蠡、文仲辅佐越王勾践称霸一方如出一辙。
韩信,汉刘邦的大将军,西汉的开国功臣,此人堪称军事天才,素有谋略,后人称之为“兵仙”“战神”。 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最后逼得项羽在垓下四面楚歌,抱着虞姬乌江自尽了。韩信的功劳,刘邦最清楚,没了有韩信,别说汉室的天下,恐怕一家老小的命都难以保全。
可是,刘邦称帝后,天下太平,帮助刘邦一统江山的韩信,劳苦功高。正因为他超常的军事才能,才引起了汉刘邦的猜疑和妒疾和不安,不杀之不得心平。
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知道自己在朝中会威胁到刘邦的皇位,于是非常聪明地选择了隐退,不图名利,称病归隐于山林,后随赤松子云游,得以善终。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送别路上,张良也曾与韩信说:“少说话,少任事,收敛锋芒,韬光养晦。”还说:“君臣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自古而然。”然而,还是因为韩信身怀旷世奇才,无论他待在哪里,皇上都认为无法掌控与他。因此,韩信的结局只有是:“狡兔死,走狗烹”,不得善终。
最后再看看三百年后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凌云壮志,身经百战,收拾旧河山,使得南宋政权苟延一百五十二年。但是最后却被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杀害了。难道这不是三百年前张良的翻版吗?
历史上多少的贤臣名将为盛名所累、所害,最终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历史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