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兔子?》——谁对?谁错?
大家好,我是悠贝南山保利绘本馆馆长苟苟老师。又到了今天的绘本分享时间。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绘本是《鸭子?兔子?》——谁对?谁错?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鸭兔图首先是心理学家J.贾斯特罗在他的《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画出的一个模糊的图形。并对此做了实验,如果把这样一个图形放在一群孩子面前,孩子就会说:“这是鸭头!”过一会儿他又会说:“这是兔头!”并且会不断在两个图形之间转换。后来,著名童书作家艾美·罗森豪和插画家汤姆·立顿德将这个“鸭兔图”改编成了这本有趣的绘本。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当你看到这张封面时,你觉得是鸭子还是兔子呢?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 甲:“哈,瞧啊,一只鸭子!”乙:“哪有什么鸭子,明明是一只兔子。”
面对同一物体,居然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你在搞笑吧,这明摆着是一只鸭子好吗?”
乙:“我看的清清楚楚的,就是一只兔子。”
两人都确信自己是对的,对方简直不可理解。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你看,这明明是鸭子的嘴嘛。”
乙:“你在胡扯什么啊,那是一对耳朵,睁眼瞎!”
甲乙试图提供论据说服对方,并且开始言语带刺。第一回合。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就是鸭子。看,小鸭子张嘴吃面包了!”
乙:“是兔子啊。看,它正要去啃胡萝卜呢。”
分不清鸭子和兔子这太搞笑了,显然还需要更多论据来证明自己。第二回合。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等等,静一静,你听见了没有?是鸭子在叫啊!”
乙:“别说傻话了,我只听见了兔子在哼哼。”
视觉有没共识,换成听觉试试?结果各执一词。第三回合。
……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给!用我的望远镜好好看看这只鸭子。”
乙:“不好意思,我看到的还是那只兔子。”
整整经历了六个回合,甚至搬出了望远镜,依然相持不下。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过来,小鸭鸭!”
乙:“过来,你这个调皮的小兔兔!”
甲:“哦,好了吧,它给你吓跑了。”
乙:“才不是给我吓跑的,是给你吓跑的。”
甲:“知道吗?没准你是对的,没准它真是一只兔子。”
乙:“其实吧,我越想越觉得,那家伙百分百是一只鸭子。”
争吵的对象从眼前消失,两人突然想起了换位思考。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好吧,随便……那你到底想怎么样?”
乙:“不知道,你想怎么样?”
争论到底为了什么?两人突然觉得毫无意义。
《鸭子?兔子?》——谁对?谁错?甲:“哈,瞧啊,一只食蚁兽”
乙:“哪有什么食蚁兽, 明明是一只恐龙。”
可是,当新的问题出现时……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绘本,用同一个图形来讲故事。主角一成不变,改变的只是周围的物体或场景,而说话的两个人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也许就是生活中的你、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时,我觉得它是一只兔子,后来越来越觉得是一只鸭子,我女儿与我相反。绘本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让我们都能看到两种可能,所以很容易理解对方,当然不用为此而争论。
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没这么简单。人们往往只看到自己认可的那部分,并确信自己是对的,如果对方不同意,那一定是对方哪里有问题,或者自己说得还不够清楚。于是吧啦吧啦你一句我一句,争论到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就算觉得毫无意义了,也不能输了场面,“你到底想怎么样?”。
生活中有太多无法简单分出谁对谁错的问题。妹妹伸手拿哥哥正在看的书,哥哥拍了妹妹一下,妹妹咬了哥哥的手,哥哥把妹妹推到地上。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妈妈想要主持公道,那可费劲了。就算这次的对错说清楚了,下次类似的场景依然上演。绘本当然无法解决这类问题,但是至少可以让他们简单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面对同一事物,是会有不同的可能性的。如果能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事情就简单多了。这当然不是一本绘本,或讲一次故事就能塞给他们的道理。读绘本,讲故事,从来都是一个慢慢积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
当给孩子读绘本时,可以问问他们觉得是鸭子还是兔子?为什么?无论他们怎么认为,和你的看法是否相同,你都能理解他们不是吗?这很重要。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兴趣,你甚至可以和他(她)分别扮演说话的两个人,然后再一次交换角色。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苟苟的微信号 32570818
欢迎喜欢绘本的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