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机遇

2020-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佩琪

人生中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事,却能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朋友杨青给我讲述了她的一段经历。

杨青以前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05年4月从公司辞职准备自己开单干。

因为早就有意出来单干,以前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杨青就注意收集一些供货商的信息,以备后用。

经过反复的考察和比对,也为了不与原公司在业务上有冲突而产生矛盾,权衡利弊思量再三,杨青决定经营一种汽车的装饰件。

主意拿定,找出以前保留的这个行业的名片和通讯录,打电话联络供货商。找了几家工厂都在南方一座有名的城市N城。于是杨青就和自己的先生周华踏上通往N城的路途。

汽车驶过杭州天空下起蒙蒙细雨,车窗外是一大片一大片嫩黄的油菜花,公路两边新盖的欧式风格的江南民居别有特色。杨青满脑子都是生意方面的事情,没有心情领会烟雨江南的诗意风光。

夜幕降临,汽车终于到达N城,雨还在无休无止的下着。昏暗的路灯下无法分清方向,幸好有周华,及时就近找了一家有点规模的宾馆住下。

第二天清晨雨虽然停了,外面的天空依然乌云掩盖,杨青和事先联络好的厂家联系,第一个工厂的老板把地址给他两人,告诉他们如何坐公交。按那位老板给的地址,倒了几次公交,在公交车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在离城很远的一座老房子里终于见到了对方。准备定货,对方把价格给提了上去。提出要参观工厂,对方把他领到旁边的一间房子里,里面只有两位年老的工人用锤子叮叮当当的敲着什么。周华使了个眼色和杨青告辞出来。

杨青又打了一个生产厂家的电话,对方一听他们在N城,就把电话挂了,再打过去对方关机。

站在灰暗的天空下,杨青懵了,找不到供货方,公司怎么开?周华和杨青垂头丧气地在乡间的土公路上走着,杨青边走边骂那两个老板是骗子,一遍又一遍,最后变成喃喃自语。周华心疼地看着杨青说着一些安慰的话。

走了好长时间到了一条主要的公路边,两人等公交回市区时周华突然对杨青说:生产这种装饰件的工厂都在这里。我们只是没找对人。你们公司这方面的供货商应该知道谁家做装饰件专业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杨青茅塞顿开,找出手机拨通公司负责进货的同事老王的电话。向老王说明自己现在的困境,强调自己在业务上绝对避免和公司发生冲突。同事这么长时间,杨青的为人老王还是了解的,知道她决不会做对不起老东家的事。老王把燕康的老板娘张燕的电话给了杨青,燕康在行业中是佼佼者,在N市同行中很有实力,生产的产品和装饰件同属车用产品,虽不生产装饰件,让张燕帮忙找几家做装饰件的工厂肯定没问题。

燕康杨青很熟悉,是公司的一个大供应商,业务都是张燕亲自打理。杨青电话打过去,那边很快接通,带着吴音的普通话给了亲切的问候。杨青自我介绍,说明原因。对方爽快的说:老王都说了,你们现在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杨青看了一眼身后的公交站牌,把地址读给对方。

张燕接着说:那个地方我是知道的,你们原地不要动,我派车去接你们。

过了半个多小时,一辆黑色的帕萨特驶来,杨青对过张燕发过来的短信息,车号正对。朝着车挥挥手,车接着停下。

到了燕康工厂,杨青和周华跟着司机进了一座办公楼的二楼。张燕和老公陈振康都在。看他们进去,起身迎接。张燕握着杨青的手说:老王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个杨青过来这边,我就猜到是你啦!

杨青愕然,公司业务员那么多,张燕怎么会认识自己。于是杨青问:公司那么多人,我不负责进货,张总怎么会知道我?

陈振康招呼大家坐下,给每个人冲了一泡茶。张燕押了一口茶说:那年我第一次去你们公司,没有人理我,是你给我端了一杯茶!我至今都记得!

杨青端详了张燕半天说:我想起来了,是有这会事。

原来几年以前,张燕第一次去公司推销,老王不在,当时有十几位业务员站在老王办公室外面的长廊里等着会议室开门进去业务学习。张燕向大家询问谁负责进货,没有人应声。杨青当时是业务员,就在那群人中,她看出张燕的尴尬,就把他领进老王的办公室,并给她到了一杯水,告诉她老王一会就回来,请她稍等,然后杨青就出来去会议室学习。

当时杨青并没有问张燕的姓名,也不知道她推销什么产品,既然大厅前台能让她上楼就说明已经询问清楚。后来经常发燕康的货,可并不知道自己领进老王办公室的那个女子就是燕康的老板娘。

张燕打断杨青的思绪说:那次哦,没有你,我就没有勇气在你们公司等下去,也就不会有你们公司这个超级大客户。

杨青微笑答到: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是你们自己确实有实力!

大家寒暄几句后,杨青直入主题。

张燕说:燕康和你们以前公司的那部分业务按规矩不能给你做,这个你是知道的。老王也说了,你不想拆老东家的台,也没打算做。你要做的装饰件我正准备上项目,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你辞职了,说句实话哦,也等不起。当务之急,我给你介绍几个做这方面的朋友。吃过饭让司机带你们过去!

杨青和周华推辞说到:不麻烦你们了,时间太紧,饭就不吃了,给个地址我们现在打车自己去。

陈振康接着说:我们也要吃饭的,就当你们陪我们吃饭好吧?到了这里就不要说打车的话了,这样见外了呀!

看到对方的确是真心实意,盛情难却,杨青和周华就一切听从了张燕和陈振康的安排,一起吃过午饭由司机带着接连跑了六七家,对比之后,选出两家,签了合同,付了定金。第二天又由司机送到车站返回家。

有了可靠的供货商,杨青的公司顺利开张,生意日渐起色,随着销售额增加,出货量变大,公司虽小知名度逐步提升,就有供货商上门推销,为了免于受供货商的牵制,杨青又增加了两家供货的生产商。

过了一年,一次展销会上,杨青接待了一位中东的外商,签了七十多万的单子。本来杨青想让四家厂子分开做。这时她突然想起来燕康,心中感念当时去N市受到张燕夫妇的帮助,也想和燕康合作,于是打电话过去问张燕:张总,您说的那个装饰件的项目 上了吗?

张燕回答:我正想打电话给你呢,我这批机器早上齐了,成品出来了,质量不错,就是没有定单。想问你能不能分点几万的小单子给我们?好养着这个生产线上的工人。

这边杨青说:我寄个样品给你,你做几个出来我看看吧。

杨青样品寄出去四天就收到燕康的成品,到底是老品牌有实力,比杨青那几家供货商的质量都好。

杨青电话过去询价,张燕反问杨青以前的拿货价,杨青报出数,张燕应许,并承诺结账时在总数上可以再折让一点。

这一单生意顺利完成之后,燕康成了杨青最大的供货商。

直到后来杨青公司又增加了其他商品,燕康的这个产品依然保留,一直成为双方盈利的一个重要项目。

杨青感慨的对我说,通过和张燕的这件事让她体会细节决定成败,要做事先学会做人。张燕进公司推销时,杨青如果和她的同事们一样不理睬张燕,就不会有张燕后来在N市毫无保留的对杨青的帮助。杨青接到那单中东外商的大生意也就想不到张燕,这个过程其实双方互赢。真可谓饿了一口,饱了一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