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理清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 作者
周晓枫,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6月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斑纹》和《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她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在当代散文界独具一格。她的散文每篇都带着鲜明的周晓枫散文的标签,它们有着一以贯之的笔调、风格和韵味,依然如故地在沉郁之中尽显狞厉。她说:“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
2004年,周晓枫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后窗》(《散文》11期)、《黑夜书》(《花城》4期)、《渗透》(《天涯》6期)、《针尖上的天使》(《美文》1期)、《某年春》(《作品》12期)。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如《后窗》是关乎电影的精神叙事,更关乎个人生命中那些细小的转折、真实的片段;《黑夜书》中,谈到了与黑暗相连的月亮、鬼怪、角落里的妓女、流浪儿、梦里的小仙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者诡秘的意识、无边的想像、在梦幻与现实间飘荡的精神梦呓之间,各种感官、欲望、图像因黑夜而变得如此敏感丰富、摄人心魄。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2. 解题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混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
三、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 慵懒( ) 鳍叶( ) 婆娑( ) 伺( )机
妊娠( ) 星宿( ) 犁铧( ) 蝰蛇( ) 脖颈 ( )
匍匐( ) 鲑鱼( ) 偏袒( ) 老趼( ) 镌刻( )
蓑鲉( ) 鹰隼( ) 嗜好( ) 蛊惑( ) 青睐( )
蛊( )惑 精湛( ) 惩( )罚
四、梳理文章结构 概括各段落大意,并划分层次。
1.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划分段落层次
1. 写蛇的外形
2.
3.
4.
5.
6.发现简单的重复
7.
8.
9.发现逃亡者和捕食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
10.
11.
12.
13.
14.
五、研习文本
1.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 如何认识与蛇有关的文化?
3. 作者由蛇和蓑鲉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4.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5.第11节,大地都有斑纹,什么是大地的斑纹? 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6.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展开文章的?)概括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7. 文中“斑纹”的含义是什么?
8.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