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志业,有感而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千百年来,儒家圣教之音犹然在耳,然喧嚣浮世,靡靡之音盛行,功利之道大兴,延及教育,虽历历整改,尤未脱俗套,以分论人,与树人之道若即若离!夫子的道德仁艺,道是宗,德是旨,仁是本,艺是末。反观今之教育,宗旨偏废,本末倒置,乱象频仍!
培养善良正气的孩子,本是根植于人之本性,教育不过是呵护培植,锦上添花,而再多的技艺,再好的成绩,若不在根上用心养护,必会人生迷失,误入歧途!诸君也许笑我危言耸听,然而成年之人扪心自问,人生苦短之言,消极问世之语,不也常常困惑于心?当我们已为人父母,不免思忖:生命之源从何而来,生命之花又如何绽放?看着我们的孩子像小树小花一样一天天成长,困扰每个父母的教育难题又接踵而至!
生命可贵,贵在有限,童蒙养正之教迫在眉睫!
0-13岁,正是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大量吸收存储经典的诗文,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学习方式。读经教育由此应运而生,因中华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之书不可不读!已逝的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对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今天如何来改造社会转移风气,只有从自己心上做起,我最后可以告诉诸位,至少我自己是得了这几部书的好处,所以我到今天,还能觉得做一中国人也可有光荣。推荐的10部书中,也不一定要全读,读八部也可七部也可。只读一部也可。若只读一部,我劝诸位读《论语》。”钱穆先生之语深得我心!2014年开始,在边学边教的同时,我发心诵读儒家经典,2016届以完整流畅背诵四书之一的《大学》来送别高三毕业生;2015年始,我参照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一章一读一悟一写的方式,学习《论语》,至今还在读,力求背诵。在我自己孩子身上,读经教育的功效也在渐渐显现。孩子善良,孝顺,敦厚,朴实懂礼,待人接物平和,性情中正,根性具足!
读经志业,有感而来从国家的顶层设计来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渐提上日程,并已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体现其重要地位。新版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已明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增加到72篇(首)。浙版语文教材从2007年开始就增加了《论语》选读的教材,并把与《论语》相关的历朝历代的章句解读设计成高考题目,考察学生的文化修养。
读经志业,有感而来于国于家,于己于人,读经都是利好之事!如何读经,鄙人略谈一二。
首先,破除功利之心。读经即为修心。修心之路走向外显于人的世俗功利,势必偏废。如果,您是抱着我送孩子来读经,是期待他的语文成绩就立竿见影的心态,那我奉劝您还是谨慎为之!
第二,各种方式地大声诵读。语文之道就在“诵读”二字!幼年时代只有大量地诵读,大量地存储,将来才会大量地输出!这跟英语学习背单词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不求甚解。读经如果沦陷在字字扣牢地翻译里,那么一本经典将会索然无味,跟解剖僵尸无异!这跟语文课堂,从生字一路解析到段落一般枯燥乏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微言大义,不必多言。然而体现文化要义的关键字词,如孝、悌、礼、义,可结合生活实际简要阐发,让孩子明白其理即可,若纠结在字义中,故作高深,实不可取。
第四, 父母对话。孩子读经,如果父母一点不读,那么父母会“落伍”的。不要小看孩子的领悟能力,当他有一天能站在某种文化的高度上与你对话时,你无言以对,会很尴尬的。《论语》中,教人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立志向学的经典之句很多,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的品德修养已在你之上,做父母的是该欣喜还是汗颜呢?当然,大人读经,重在理解感悟,孩子读经,还是重在诵读记忆。父母孩子一起读,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在大量地记忆和习得之后,语文(特别是文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步了,写作变得深刻了,待人接物更有样子了,除了他与时俱进地身心成长,也还有读经教育的默默之功的!
春天,万物复苏,让我们相约《论语》,和孩子的心灵也一起复苏吧!
读经志业,有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