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 |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90年代出生的半吊子文艺青年,
都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王家卫情结。
那时候人们总说,
好的电影需要好的演员,
好的剧本,好的配乐,以及王家卫。
王家卫所导的每一部电影,都在诠释孤独与美。
无论是名声在外是《重庆森林》,《春光乍泄》,《堕落天使》,还是靠着23套曼妙的旗袍挤进戛纳的《花样年华》,他都不曾吝啬于对美的表达。镜头的转换,光线的投入,画面的质感,甚至演员的一颦一笑都被他导的出神入化。
起初去看《花样年华》的原因跟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为了一睹那价值30万港币的旗袍真容,但看到最后却被王家卫娴熟的表现手法以及两位主角的表演惊艳到了。
网传张曼玉在片中所穿的23套旗袍均由张叔平亲手设计,布料是他多年来的珍藏,质料和花式都是绝版。
世间仅此一套,可想而知会是何等的精致珍贵。
美人如玉,旗袍如画。
看这部电影时真的会觉得张曼玉就是为旗袍而生的,她的面容本身就带有一种很古典的东方美,再配上曼妙精致的中式旗袍,轻而易举就给电影添上了一种常人难以诠释美感。
故事发生在1960年的香港。
周慕云和太太搬到一家多是上海人居住的公寓,与同一天搬来的苏丽珍做了邻居。
苏丽珍的职业是秘书,丈夫在日资企业上班,是个活的很精致的女子,即使是出去吃个馄饨也会穿的一丝不苟,喜欢看电影和武侠小说。
周慕云是一家报社的编辑,太太年轻貌美,在一家酒店上班。待人接物极为周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类词大抵生来就是形容他这类尤物的。
因为在外工作的配偶背着他们有了婚外情,两人想知道那段婚外情是如何开始的,于是开始相互来往,约着一起去餐厅一起写武侠小说,在一来二往中,他们被彼此的才华和内心同等的孤独所吸引,渐而产生爱慕情愫。
梁朝伟的眼神会说话,将周慕云这个人物所要诠释的,暧昧,压抑,寡欢,以及隐忍的中年激情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低头,回眸,皱眉,微笑,每一个动作都秒到极致。
出演《花样年华》那一年,他38岁,大概这真的是要熬过了盛年才能领会的感情,带着中年人的自制与含蓄,没有丝毫少年时的热烈。特别是电影最后他在吴哥窟的那段戏,没有一句台词,就是一个背影一个回眸,简简单单的抑郁和惆怅。
对着墙,轻声说,或许是我很想你,或许是我爱你,再或者,是再见。
他对着那个墙洞说出了他所有不予言表的感情,然后用最不起眼的草堵住洞口,仿佛那些爱过的日子,只与自己有关。
张曼玉亦是能读懂苏丽珍的人,不然不会演的那么动情而投入。
那场苏丽珍去周慕云租来写小说的出租屋路上的内心戏,在我看来亦是最催泪的,她穿着红色大衣,低跟皮鞋,鞋与楼梯摩擦发出的响声,仿佛就是她内心的声音,纠结又迟疑。
我想周慕云对她的爱慕,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她心里就该是明白的,只是她无法回应亦不能拒绝。
看到最后,我们都以为是周慕云先动了情,其实不然。
苏丽珍在多年后回到那套公寓拜访孙太太,站在窗口望着隔壁周慕云曾经住的那个房间,听到孙太太提起从前险些掉泪的那一幕,我才突然明白,苏丽珍对周慕云的相惜之情绝不像她所表现出来的那般淡然,至少不像周慕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你是不会离开你先生的。”
如果有多余一张船票,她一定会跟他走的。
王家卫是情欲高手,一切情感的流露都是不动声色的。
他们从未亲吻谈情,但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动作都在告诉观众,在这场注定无疾而终的感情里他们爱得有多让人窒息。
在那场袒露真心的雨夜里,周慕云说:"一开始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后来我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无论是妻子和周先生,还是自己与苏丽珍都是如此。
明明蠢蠢欲动却无人冲破,所以故事的最后,只能成全爱过。
文/尹静安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