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倾家荡产?这三类风险你要注意了
前阵子流传这么一条新闻,莫言把诺贝尔奖金投资到某金融平台,亏的连渣都不剩,虽然后来他的女儿证明这是虚假新闻,但是还是成功吸引了公众的视线。
这段时间P2P平台跑路的太多,受害者中有普通百姓也有千万富豪,甚至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也损失惨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财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我们在进行家庭资产配置的时候,往往只重视投资收益,却不研究其背后的风险。
具体来说,这些风险都是什么呢?我们先按其严重程度简单分个类。
本金亏得连渣都不剩
/ 第一类风险 /
这一类风险比较极端,常见的有P2P平台倒闭、民间借贷跑路、杠杆炒股等等,这一类的投资往往收益也很可观,但是一亏起来血本无归,一般不建议去碰。身边经常能看到类似的事例,有些人看同事、朋友某段时期玩某种规则复杂的投资,赚了很多,十分眼红,也跟着投了自己的大部分家当,结果亏光了。
这一类理财投资通常有着一大套复杂的规则,先把你绕晕,让你根本就看不懂背后的风险是什么,然后给出超高的收益预期来冲昏你的理智,最后实现吞掉你本金的目的。
所以,总结成一句话,看到“高大上”的收益率超高的理财投资,十有八九是来骗你本金的。
本金有一定亏损
/ 第二类风险 /
这一类风险在家庭资产配置中比较常见,比如股票、房地产之类的。这一类投资可以适度参与、顺势而为,但不建议以赌徒的心态全盘押注。
何谓顺势而为?如A股市场的颓势,从2018年年初到如今是一跌再跌,这个滑坡过程中如果有股民以“抄底”的心态买进,那就是逆势而为,它可以跌到你怀疑人生。
还有适度参与,不要全盘押注,就是说在这些游戏里你可能会赢钱,但是如果你只是普通人的话,亏损的可能性还是更大的。
有一个很经典的炒股的例子,就是假设你买到涨停和买到跌停的概率同样是50%的话,如果每天都全仓买进,最后一定是亏光的。就算是投资的高手,能做到胜率更高,也不应该大手笔全仓买进卖出。
在很多数学的模型中,一些小概率的事件(例如金融危机)会成为影响整个计算结果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无法保证百分之百避免,所以谨慎对待高频交易、谨慎控制你投入的资金量、不抱有侥幸心理和赌徒心理。
投资收益持平甚至还没有跑赢通货膨胀
/ 第三类风险 /
这一类风险确实损失是最小的,多见于某些货币基金、债券等,而且投资周期较长。以香港为例,通货膨胀率是2%左右,大陆会更高一些。长期来看,如果你的投资收益比通货膨胀率还低,那么就得反思一下投资方向是不是有错误了。
记得一年前有位客户向我咨询美金储蓄险,他很认真地制作了一个表格,标识了每年的收益有多少,甚至画出折线图和其他投资产品进行比较,最后觉得收益不高,没有选择美金配置。
直到最近,人民币贬值速度越来越快,而他投资的金融产品收益远远没达到预期,有些甚至还没有跑赢人民币贬值的速度,这位客户才赶紧匆匆忙忙过来配置了美金资产。
如何合理地配置
以上就是平时投资会遇到的风险,了解了这几类风险,我们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家庭资产。
如果你完全可以接受第一类本金全部亏空的风险,那么其实整个资产规划就很简单了,你只看投资收益就行,完全不用管产品背后把这个钱是用来做什么了,只用关心哪里收益高,就把资金投资到哪里,反正不用在乎本金是不是还在。一般这一类风险,多见于那些宣传说超过10%的高收益产品。
当然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上面这一类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一般家庭都要每月承担房贷、生活费、孩子学杂费等开销,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如果把资金全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那么不仅家庭资产面临缩水的风险,也可能下个月全家人得喝西北风。
如果你可以接受本金有一定的亏损但不至于全部亏空,那么对于那些高收益产品,就得留一个心眼了,需要仔细调研其背后的运作以及历年的实现率。像股票、房地产、大型P2P平台等,就算你觉得比较靠谱,也需要控制其投入在家庭总可支配财产的30%以内。
很多人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觉得短时间有收益了,就加大资金量投资,我有一些朋友有砸锅卖铁去炒股亏了的,也有把所有积蓄拿来买房子最后只能借钱生活的,都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现金流。另外70%多的可支配财产,你可以用来作为生活开销,短期理财、配置一些保障类型险种(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还有以后的养老金以及孩子的教育金等。
如果可以接受投资收益持平甚至还没有跑赢通胀,但是至少本金不会有任何亏损,那么你是属于相当保守的投资类型。我会建议你把家庭可支配资产的40%用来作为一个长期收益投资,也就是保本升值,为未来几十年的家庭生活开销(比如自己退休,孩子未来出国、结婚、买房等)做好准备。
这一类投资多见于某些储蓄型保险产品,收益虽然不一定高,但是长期稳定的,以后每个月有固定的钱进账,积少成多。对于那些超过10%收益的产品,建议就不要碰了。剩下家庭可支配财产的60%可以用来生活开销、短期理财和保障类型险种。
总之,当我们配置家庭资产时,不能只单纯看收益,还需要结合自身能承受的风险来进行合理规划。
文章来源:NewBanker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