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学诗体会 ]王瑞龙
诗意是文字应效读者记忆产生的间接的画,与会见画不同直接影响的感觉,所以,有作诗在画面撷取,求得"意像"在"清疏",这样的话,意像不乱不杂,才能醒目呈现读者视觉效果,也是使得诗意产生意境阔大,有疏远,阔达的感觉。诗意处理,眼界打开,情景交融在联系性的想象,我想相对诗意与画意是:诗意的意境是删繁就简比较合美感近,画意的意境是添简入意与合美远,表达出来的技巧还是有区别的。
早上学煜诗,"对景难排",一个"难"说明什么?一个是"心情"忍受之难,其次,是"办法"困惑之难,没有办法了,这一个"难"字,可想有多少"哀"了。诗人介绍的地方在庭院,季节秋天,起氛是在秋天庭院起风时,诗离不开气氛与意境和美感的关系,当然,诗人的意境在哀思中,哀痛里,风声与心声都在对景侵延伸着如风湮没心声中,他描绘直接的物像是苔藓,珠帘,情境对乱景,没有人迹的荒芜。诗起势给我们一切在物景乱七八糟的斑驳,光影的珠帘是断断续续的景物。无法删繁就简整理思考,排例景像的对景"难排"与心情难排除,物像苔藓斑驳,珠帘穿棱的不齐在"不卷"在遮掩状态里,这样选择景像不是多"连续"的,怎么排例呢?物像斑驳,物像遮挡,的确显得"难过"这样心情,"对景难排",这"排"字是排除之意思吗?,许多人解释是排除心情哀痛,其实对应下面诗意问"终日谁来"及"想得"瑶殿影",我想作者的对景是喻的对人感觉"空","空照秦淮",这里的"难排"应该是"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的压抑感,排列的是杂乱物像,而没有"终日谁来?"的人像,虽然有物象,但是还是"空照"的感慨。"空照秦淮",寂寞在不是个人了,而是延续了一个大范围了,这里诗意清疏,通远,遂深了。
想对人倾诉的向往,或者说心情"难排",是人性的想渲泄,借景说情,一切在对应中,物在人不在,今心哀感觉"沉埋",天却在"空照"中。过去有帝王的金锁壮气在,过去人物与瑶殿俱佳,今天呢?人去楼空,作者只能"想得玉楼瑶殿影"。这里就是对应写诗,全诗只是说明想给自己演绎壮气,不被压抑"沉埋",求得一个"谁来"。
写诗求对应的选择,在删繁就简中,秋风与晚凉,对应月华给人"苍白凉意,气候在秋,气氛在凉,苔藓侵台阶,是迹象,斑驳毛耸,有乱象,可喻心情之乱,毛骨耸然,又能说人少至迹,才能有苔藓出现,珠帘不卷,本身就是"遮掩,拦截"之像,让人想起"难过"行为,也有心情在过之难过。这样思考诗意的对应关系,诗意选择在多喻,即使直接感觉得到现在之影响,也是间接感到朦胧另外的"意外"逐深,这是诗意盎然的意外收获,诗意不单纯,诗画有景,诗化了又是有影。"金锁己沉埋,壮气蒿莱",这儿"诗化"在以古讲"往事只堪哀",也可以说王者精气在封存了,还可以想像霸气拿不出,壮大之气换为只是那些野生人物了。诗意对应,有中生无,无中立有,去了的来了,来了的却是去,金锁沉埋,收藏了,蒿草显得露出了,实在的苔藓见到有,珠帘挡住在眼前,这些对应关系发展到眼界打开到无来对应,"天净","殿影","空照"。诗从实起诗开始,势头乱像,给人厚浊,乱套感觉。从虚幻尾,诗意清新,淡雅了,淸疏,远幽,默默,嗯,欣赏着感觉高妙!李煜,情深语淡,皆应对的跳跃,风声对应心声,一外一内,看景上是天净月光"空照",下是苔藓,阶台,珠帘。过去是帝王金锁壮气,是佳人群组,现在是想得了在"沉埋"。诗的气氛与选择物像很有联系,以物暗示"遮挡"自己的有珠帘,有金锁阻击的外人的侵犯权势,这里用物选择皆藏含义,诗有露实而含蓄意在旁,在边沿,乃至有另外意味,一切读者可以联想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