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与人心,又一次不知所言
关于人性善恶的纷争讨论,亘古,又或许永无止休。
善恶是世俗伦理讨论的范畴,更广泛意义上,它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体,也服务于个人。人类社会为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一系列秩序标准做保障,儒家经典提供了种种,关于道德关于伦理关于对错善恶的规置,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有序发展。
人性先于文明产生,自然也不受善恶美丑之束缚。或许,它仅仅是一种存在,更多是生存意义的范畴,自由洒脱无羁。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与人性之间的相悖无处不在。或许,一定程度上,文明的存在本有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人性是自由的,文明是有设置的。世间的自由原本需要在文明之内讨论。更通俗的说法,自由是相对的,纯粹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只是,当人性偶尔被文明严重捆绑,业已令人窒息,我们就必须思考一下文明存在的意义了。这样的发生,借文明之名所实现的对个体的捆绑与束缚,生活中不乏其实。
在善恶之间讨论人性是否有待商榷?又或者,人性的复杂与精妙之处,怎一个善恶了得?
而人心之善恶,在不同层面上呈然不一。良心迥然,我们的讨论也不妨些许缤纷。
如果你持先天决定论,那自可以觉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即便如此,个体层面上,人之初也本无善恶,它仅仅是一个存在。或许,一直以来,我们与天使魔鬼同在?
环境决定论者,行为学派则大声疾呼,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所倚所靠的生存养育环境对于我心尤其重要。典型如华生所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任由我养,我可以培养他们成为你们心中期待的法官乞丐小偷。集体,或者社会层面上,人是环境的产物,必须有善恶所依。
诚然,个体的成长二者兼之。世间的你我内心都需要崇高的道德法则。只是,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回避人性的真实。
词穷笔拙,暂且借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词句止笔: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就此,不为借鉴,仅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