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爱的修行”主题分享实录

2015-08-12  本文已影响260人  享读学社
share on&off-line

开场

赵越(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与享读社第二期分享会,这期分享的主题与爱有关。

最近这两天我有点焦虑,焦虑着怎么来引出今天这个有关爱的讨论。爱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今早,家里发生的一幕让我有了灵感。

早上起来,老公和我准备带婆婆去爬山,出发前公公打了一个电话过来,询问我们今早的安排,婆婆就告诉他我们带她去爬山。在路上,我无意识刷着手机,突然在家庭微信群跳出了这样的一段信息:“带你妈户外运动不要太长时间,她的腰还不太好。”我接着回了一句:“爸爸妈妈好有爱。”公公回复说:“爱了三十多年,现在左右手。”

爱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不用特意去寻找,只需要在当下感受。一个关心的嘱咐、一杯早晨的热水、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都承载着爱的影子。回到我们现在的分享现场,四位分享者将带我们一起进入这场发现爱、感受爱的修行。

分享部分

赵越(主持人):下面,有请今天的第一位分享者,他分享的题目是“人间有爱”。他说“江湖人称他大爷”,下面,我们有请大爷给大家带来今天的第一个分享(18分钟)


zerostyle(第一位分享者):

前些日子和一个朋友聊天,谈到“现代人的爱情观”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当A和另一半相处有些不愉快的时候,A母亲这样分析:“如果你们两个人之间像朋友一样的话,那说明你们关系还不够亲密。如果你和对方比较亲近的话,就会把自己无理取闹,使性子,很恶劣的一面展示给他看。如果对方足够包容的话,那就没有关系,如果对方也是这样的性格,那么就会产生问题。”

B小姐是A的好朋友,她说不上特别好看吧,但是很有味道。她会弹古琴,会唱古曲,喜欢昆曲,还有很多古雅的习惯,对历史很熟,有健身的习惯。她的爱情观是:一定要找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男版的自己,否则会非常难受。这也代表了现在一部分人的现状: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大部分人的趣味,有才识比较风雅。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这样就不用磨合不用费力折腾得死去活来的。

这两个故事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早在60年前,弗洛姆就是从这些我们觉得像呼吸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观念的批判入手,写下了戳心的不朽名著《爱的艺术》。

“爱仅仅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体验爱全靠偶然并且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吗?”

“爱是对象的问题吗?专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的爱情的证明吗?只要找到爱的正确对象所有的东西就会自然随之而来吗?”

他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质上是在对爱的两个基本特质的阐释:1.爱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力量。2.爱的主体是己身,作为一种行为/态度/倾向指向他者。正是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像学习一门艺术一样来学习爱情。

首先“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是有区别的,我们往往在“一见钟情”式的爱情里面,把这种如痴如醉的程度当作强烈的爱情的程度。而事实上是这样的如痴如醉并不是一种持久的爱。不妨数数所谓“爱情保鲜期”可以维系多久:三个月?一年?两年?七年?总会迎来一个时点,厌倦与平淡会把原来的激情全部抹杀,然后剩下的是长时间的相互指责与疏离。

弗洛姆认为人在受情绪驱使的时候,比如渴望获取财富而努力工作,或者渴望摆脱孤独去参加社交活动。这些时候人是作为自己情绪的奴隶而存在。如果摆脱这些情绪或者外部目标的控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发挥内在的力量,这就是一种主动性的力量,而爱就是这样一种主动性的力量。

所以爱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它包含了关心、责任、尊重、了解等要素。某种程度上说,爱的本质就是美德。

有些时候我们在相处的时候,会不自觉把自己受驱使的一面展示出来,比如无理取闹、使性子之类的。很多人会把这一面等同于“最真实的一面”,并要求——至少是期待对方包容和理解自己。但是这种期待的行为既非从己身发出,也不可能是积极的力量,是一种建立在两个人“合二为一”的幻觉上的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怎么可能为你遮风挡雨?

关于“积极的力量”,现代许多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成功学都有过类似阐释(推荐文章叶丙成:"我不想当奴才!"当真?http://mooc.guokr.com/post/610640/),这种力量是基于“自由意志”之上的一个阐释:在人类的生物本能之上,是否有一个“我”可以独立进行思考与选择,而超越这种本能的束缚,突破命运的束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人类不满足于自己作为一个创造物的角色,不愿意接受自己是从杯中掷出的骰子。人类需要感到自己是个造物主,超越被创造的消极角色。”

这就是弗洛姆及人本主义理论所表达的立场。

胎儿在母体中的时候,和母体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关系,和母亲身体相互依赖但意识相互独立。在婴孩时期,婴儿的世界主要是母亲的世界,这个阶段主要接受来自母亲的爱——一种无条件的爱,母爱为我们成长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起到了关键作用。到少年的时代,父爱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代表着权威与顺从,父爱为我们成长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规则的人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独立的自我意识慢慢形成,需要综合既包括母爱式的无条件,又包括父爱式的有条件的成熟的爱才会形成。有了这种爱,人才学会给予,学会付出,在社会上与陌生人建立起联结,才会有博爱、神爱与性爱。因为我们知到自己是世上唯一而且不可复制的,所有爱的根源都在对自身孤独与疏离的意识,我们想要克服孤独,所以我们去爱。

这本书是弗洛姆试图融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的作品,他反对弗洛伊德人性决定于性冲动和个人潜意识的内在动力,反对将人视为一台生物机器。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在社会中被塑造的。

在“爱的实践”章节,弗洛姆提出了:按规矩办事,专心致志,耐心,专注和“理性信念”几点要求。结合最开始的两个问题,这几点正是和“控制自己”密不可分的。他所说的爱其实是一种古典的品格,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美德的健全人格的要求。《后会无期》里面有句台词真切地体现了这种要求: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会克制。”

从这些观念来审视我们现代社交网络的影响,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社交网络对“人”的异化过程。一方面是本体的物化:备胎、小鲜肉、取款机、单身狗、经济适用男等等……另一方面是价值的量化:颜值、36d、逼格、情商、一夜7次……当人可物化可量化的时候,就具备了社会价值交换的条件。这也是弗洛姆一直批判的:

“他已经被弄成了一件商品,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

而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人的选择和行为,是目前整个社会快乐容易获得又容易崩塌造成的痛苦的症结。

无论是否认可,《爱的艺术》告诉我们需要在情绪中退后一步,站在一个旁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爱情,审视自我,审视“人”。剥离了内外目的的驱使,我们才能得以自由地爱。

而看完《爱的艺术》你会重新思考爱吗?


赵越(主持人):下面,给我带来分享的第二位分享者是小安.在小安的简介里有这样一段描述“用一半的生命在恋爱,亲历各种琼瑶剧偶像剧悲情剧,终于在《爱的艺术》指引下走上爱的征途”,下面有请小安,她分享的题目是“为爱而生”。(30分钟)


小安+小拉=Angela(第二位分享):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由于成长是一个从天真到成熟的过程,所以随着人格的逐渐完整,我们在爱情里会经历不同的阶段,犯下不同的错误,然后在爱里成长为更加完整的人。以我个人为例,就犯过几种错误。

第一种,因为虚荣、崇拜而爱。这种错误又分为自发的和被动的。自发型的,往往是因为自觉不足,容易被比自己厉害的人所吸引,常见于天真单纯的少女时代,渴望通过与比自己厉害的人交往而提升自己,希望对方的光环能照耀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也变成金光闪闪的人。但这样的爱往往是不平等的、有所图的,因此也是不持久的。有人曾告诫我“崇拜,是爱情里最遥远的距离。”因为你爱他人胜过了爱自己,你拼命想要成为另一个人,于是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你永远都追不上,怎么做都不够好,于是你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信,你觉得你配不上ta,也就失去了继续再爱的能力;一种是你逐渐追上了,你们逐渐平等了,你便也不再崇拜对方,而开始追寻更加值得你崇拜的对象,于是你们的爱情也失去了原本的模样。两种爱的尝试终究都是失败。而被动型的,在现代社会非常常见,因为攀比、来自父辈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总想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获得一段令人羡慕的感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型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自己知道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虚荣而驱动的感情,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要么永远等不来那个完美的人,要么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幸福。

第二种,因为被爱而爱。俗话说“男追女,隔层纱;女追男,隔层山。”女生往往容易因为感动而走入感情,特别是受过情伤的女生,更加容易在感情里变得被动而小心翼翼,不愿意主动追求,不愿意付出,认为被爱才是真爱。这样的感情也许能够维持下去,但却因为不平等而总有一方少了点幸福。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爱情,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能够持续的付出,你很感激也很感动,可你始终无法爱,总有种“我爱吃苹果,你却送了我一卡车的梨,你感动的不是我,是你自己而已。”于是就会各种嫌弃不知足不珍惜。如果哪天遇到了一个更投机更心仪的人,你就会以为遇到了soul mate而捶胸顿足、扼腕痛惜,这时,谈恋爱的就容易分手,婚姻里的就容易出轨,最终的结局都是破裂。而另一种更多的情况就是对方无法持续的付出,常见于确立关系后或婚后,爱情作为男人生命里的一部分,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其他部分,常常无法再像追求时那样付出,如果你是因为他付出而爱上他,这样的落差就会让你心生怨恨,觉得对方不再爱你,进而由爱生恨。在恋爱里呢,还可以分手了之;若是步入婚姻了,女生就容易开启怨妇模式,各种前后对比,各种罪状控诉,最终不是把老公逼疯,逼出轨,就是逼成家庭暴力,或是逼离婚。

所以,一切不成熟、不完整人格所发展出来的不平等的爱情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成熟的爱,学习自爱是第一步。

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因此,爱不是虚荣、不是崇拜、不是被爱、不是奋不顾身,爱是“我爱你,因为我在你的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赵越(主持人):下面给我们带来分享的第三位分享者,高小高。她说自己是误入游戏行业的天然呆妹子,希望借由《爱的艺术》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她的分享题目是“爱那么难却那么美好”。(18分钟)


高小高(第三位分享者):

最初北野邀我来谈论爱这个话题,我内心始终是迟疑的,因为我深深地觉得爱是如此复杂而精妙,它没法用理论去建构,也无法用数据去分析。我曾看过一篇《爱情精算分析报告》,里面将爱情剖析成一个个可见的成分,以精妙的算法计得出似乎准确的答案,我不会否认它具有一些代表性的结论,倘若对它的结论带着一种普遍化的看法,这是对爱的轻视。据科学家分析,两性之间荷尔蒙的刺激只能维持三个月左右,关于如何令爱情保鲜、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常常看到人们对爱情、对亲密关系的技术分析有种我不能理解的痴迷,然而我总有着一种莫名的不安,大概我始终固执的认为爱情的产生理应顺其自然,而不应掺杂太多情感以外的杂质,至于技术分析这种玩意儿乃是当前对科技过度迷信的产物罢了。

都市生活以其不停的流动和无尽的欲望驱使着我们不断向前奔,压力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袭来,而作为个体的我们生活越来越原子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性、审美趣味、思考方式都有着迥异的区别。如此处境下,尽管我们有了更多与不同于自己的人的连接的方式,尤其在有了便捷的网络时代里,可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我们内心的孤独和不安无法消散。一种无法弥散的孤独感始终围绕着我们,我们渴望被他人倾听以及倾听他人,我们渴求与他人连接,也或许我们交换彼此无法弥散的孤独,希望深藏于内心隐秘的声音能得到另一种声音的回应、认可,我相信人都有怀抱着这样一种愿望的时刻。

在爱情、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全然赤裸、毫不遮掩地敞开自己,这种坦诚实际上是一种冒险,因为我们试图将真实的人性展露给一个完全不同于自身的人,这里必定包含着极大的信任与坦诚,我想这也是一段亲密关系中最不可或缺的成分。而在《爱的艺术》里弗洛姆还提到爱情其实也是表达着希望同另一个人结合以逃避自我孤独的监禁,而这个希望同另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愿望有紧密的联系,那就是认识“人的秘密”。

我们不应将爱只局限于爱情这一关系上,亲密关系不光包括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在这些亲密关系之中,作为主体的我们在“他者”身上辨认着自己,这也是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也是令自己不陷入那种抽象原子化的孤境的途径。从亲密关系里我们辨认出自己真实的善良与丑恶、坚强与脆弱、情绪与欲望,并赋予我们一种想要变得更好的能量。弗洛姆提到说,爱让人变得成熟,而我想他指出的成熟不光是人格、年龄、心智上的那种成熟,也非我们约定成俗意义上的那种成熟,比方说大人、成年人开始精于计算、讲求利益。弗洛姆所指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此外,我还觉得成熟意味着完整,如里尔克所说的“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


赵越(主持人):最后给我带来分享的是黑眼圈陈冰,她说“她是焦虑依恋型风格,恋爱本来不容易,对非安全型的人来说更是不容易”,让我一起跟她进入爱的语言,听懂爱的语言。(18分钟)


黑眼圈(第四位分享者):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承认自己对爱的渴求、你要承认爱对一个人成长起到的不可或缺的正向作用。爱在马斯洛需求原理中是比自尊还要再底一层的需求,当我们被爱时,我们才能够去发展我们的自尊、健全我们的人格、去谈实现自我。每个人都如同拖着一个无形的爱箱在前进,当爱箱空了的时候,就如同一辆带着空油箱的汽车那么危险。

一段神魂颠倒的浪漫恋情只能维持两年左右。然而,当这神魂颠倒的恋爱体验过去之后,真爱才开始浮现。当我们热恋时,我们不由自主地迷恋这个人,双手奉上全部注意力,仿佛我们变得不那么自我为中心。而当我们真正选择一个人成为我们的伴侣时,当我们愿意去爱这个人时,这超越了本能,这不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理智,这是一种选择、这是一种承诺、这是一种意志;当你真的爱一个人时,你才真正愿意去关注TA的成长,愿意去填满TA的爱箱,这时,你才愿意去了解TA的爱语,学习说TA的爱语,哪怕一开始学起来有些“拗口”。

1.肯定的语言:据我不完全调查,身边不管男男女女,肯定的语言对TA的重要性都稳居前二,这或许反应了在中国人擅于“自省”的背景下,我们内心有多渴望好好地被看见、被肯定、被赞赏、被鼓励。

2.精心的时刻:爱语是精心时刻的人,希望伴侣花时间陪伴,听TA诉说,两个人交流感受,过程中完全把注意力给到TA。

3.接受礼物:礼物是视觉化的爱。对于这个爱语的爱人来说,无论你送什么礼物,对TA来说都是珍贵的,当然,最好可以了解TA的倾向。试着每周送伴侣一份礼物,哪怕是自制的不值钱的也好;也可以试着找一周,每天都送伴侣一份礼物。

4.服务的行动:这是在父辈中最常见的爱语。把鞋子放进鞋柜里、把孩子的脸洗干净、准备好早餐、每天铺床,这是一位丈夫列出的清单,如果妻子这么做,他就会感觉被爱。这与大男子主义无关,与女权主义无关,如果你的伴侣的爱语正好是这个,询问TA最希望你做的是哪几件事情。

5.身体的接触:牵手、拥抱、亲吻、性爱,甚至看似不经意的碰碰肩膀,都属于这个爱语。如果这是伴侣的爱语,请主动些。

如何发现你自己的爱语和你的伴侣的爱语呢?这里提供几种方法:1是回顾自己/询问伴侣感觉最好的时刻;2是检查自己/伴侣最常发出什么样的请求;3是检查自己/伴侣最常给予对方什么;4是检查自己/伴侣最常抱怨什么;5是淘汰法,如果只能选择一种伴侣爱你的方式,你/伴侣会怎么选择。

每个人的爱语真的很不同,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世界当成了整个世界,以为自己爱吃苹果,别人也一定会爱吃苹果。常常地换位思考,如果对你而言,一次美好的性爱是最能让你愉悦地感受到爱的,而你的伴侣的爱语就是服务的行动,对TA来说,帮TA洗衣服带给TA的爱的感受,就像一次性爱带给你的感受一样,你会愿意吗?

最后,祝大家成为更成熟的爱人,活在爱中。


三、自由讨论

Watson6

很荣幸有机会能参加享读学社的活动,记得了解到活动信息是两个星期前,从宝爹微信里面看到,感谢他的分享。

这个活动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主题内容“爱的修行”,在我自己的成长中是确实爱的教育,基本是一个无证上岗的状态。我目力所及之处看到身边的朋友也是没有这方面的“证”,有丰富经验之谈的人基本都是“职”场人士,以数量更换为理论依据,好坏不做评了。如果有朋友了解这方面的学习体系欢迎推荐。

四位嘉宾的分享相当精彩,主要涉及到两本书籍,《爱的艺术》这本正好一近期在阅读的书籍,借此机会来学习。《爱的五种语言》是一本很有实践价值的书籍,很久之前有阅读过。第一位嘉宾的分享有理论层面的概念抽象化梳理,分享了爱是一个“给”的过程,关键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而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后面的互动过程中也多次提及其重要性。第二位嘉宾现身说法的强烈故事感来点破“爱的真谛”,引起了现场的同学强烈好评,以实示人,本身就是在传递爱了。第三位嘉宾一位女权主义者,给我们分享了爱的艺术关键在于艺术这里,用对待学习欣赏艺术的方式来学习爱,在这个过程存在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一个点给了完成很大的启发,几乎是我阅读此书的一个关键杠杆点。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因素没有进一步探讨下去,期待后面再多多请教。第四位嘉宾分享的是《爱的五种语言》很有落地参考价值的分享,并给我们每一人份测试表格,用来找到自己的爱语。同时提供男女双份测试表,好细心的安排。找到自己的爱语和爱箱两点是最大的收获,前者是与自己的身边的人同步合适的爱语,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密。后者爱箱的概念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它就像银行卡,里面存放的是你的爱,你是希望它是信用卡呢?还是储蓄用户?要感受到爱,从找到你的爱语开始。

互动环节里面讨论了几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深有启发意义。如何爱自己?接到这个问题突然有点不知道茫然的感觉。想到的更多是晚上吃饭时加点肉或者来个鸡腿,亦或是下馆子去。仅仅是在口腹之欲来满足自我,似乎不够全面(吃货勿喷,这个也很重要:D),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成长。在学习如何去爱他人的过程,感受爱的能量,填满自己的“爱箱”才是比较合适的方式。如何习得爱的能力?这个问题期待的正在阅读此文的“您”也一起来思考下。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爱,找到合适的人?还是遇到合适的人?在寻找爱(指爱情)的路上,由于受到很多外部的电视、电影、动漫、小说影响,对于爱情的憧憬有着很多脱离现实的想象。这些也是导致我们抱着“验证”的心态,里面传播处理的观点(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导演之后的剧情才是我们关注的好不好),并不是说他们传播了错误的内容,而是更多我们解读了片面的信息。(如何解读,好大的一个问题,仅作抛砖)这个也是我们在探索爱的过程中一个误区来源。我倾向的观点是自己先成为合适的人。如何才是一个合适的人呢?电视剧“断奶”讲的是一对没有“断奶”的80后小两口,存在依赖父母的心理。自然在他们生活中很多决定都会受到影响。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了很多矛盾点了。所以自己先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是很关键。现场主持人在总结第三位嘉宾的时候,就讲了一段很精彩的话,就是要有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去爱(具体不不记得了囧)。所以成为一个行动上“自由”的人是很有必要,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脱离”父母的必要性是很重要(要断了心里的那口奶)。父母也很愿意看到我们的独立面对和成长,他们相信在未来的生活里面,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无法陪伴。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出发点是爱,希望我们幸福的无理由坚信。也正因为此他们坚信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是对于子女的最大益处。如何恰当的脱离父母,让自己更加独立?这个问题期待有自己见解的朋友指教。

最后再次感谢享读学社组织了这次“爱的修行”活动,剧透一点,现场好多水果吃哇。:)

池小gle:

今天会来到这里,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刚刚订婚,是一位准新娘,我希望通过学习让我未来的婚姻生活更有爱。听了四位分享者的干货,收获满满,也思考良多。我也谈一下自己在爱的旅途中得到的一些感悟:1、“人生若只如初见”好多人喜欢用来来做个性签名,其实我不太认同。乍见之欢,都还没来得及细细了解对方就喜欢了,你喜欢的只是自己对对方的各种美好幻想;相处之后发觉对方不及你的幻想,开始怀念初见时对方的美好。其实,你放不下的,只是你自己最初的幻想。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是这个道理。2、我们可以任性地爱,但要学会去辨别谁值得爱,跟谁爱能获得你想要的幸福。我相信我们大部分都会像小安一样经历“虚荣的爱”“崇拜盲目的爱”,像“高富帅,好棒哦,我好爱他”但其实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他身上有什么品质是你很看重的吗?比如你很看重的责任感,他有吗?选择爱的对象时,一定要把看重的品质加进你的决定项里,这样比较靠谱;3、爱是冒险的,就算对象你熟悉,但你不知道爱的过程中你和他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千万不要害怕去冒险,千万不要拒绝爱,要勇敢地去试爱、试错。爱是一场修行,它能让你在爱的过程中修炼完善自己,在爱中遇见更美、更好的自己。

柔依和鱼:

我最近在看《懂得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讲的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向对方敞开内心的一切想法,不管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如果对对方有所隐瞒,说明你可能对对方不是百分百信任,或是自己担心说出不好的,对方会不爱或抛弃。今天的分享,觉得越越主持得很好,小安很勇敢,冰冰讲的爱的五种语言,让我反思为什麽在上一段关系中,我和前男友我们彼此都觉得不被爱,其中有一点可能就是我们都不清楚对方的语言,因此也无法恰当地给到对方想要的东西。

当下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观察就够了:

我分享的书叫《懂得爱》,是身心灵领域一本重量级著作,作者是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通过三十多年对爱情亲密关系进行的实践得出的颠覆性成果,重要论点包括,真正幸福的爱情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有良好的两性关系,二是在这样的关系里如何自我实现。市场上很多这方面的书往往强调第一方面,忽视了第二方面,结果可能会让人为了维持追求一个表面和谐的关系而失去了自己或自我实现的机会。可是大家都知道,按照马斯洛的人性金字塔原理,自我实现或活出自己是每一个人人性的需求,特别在现代的世界,更是成为年轻人成就自己的号角和旗帜。他们再也不能忍受传统文化要求的为了一份所谓的和谐而牺牲活出灿烂自己的权利。所以如何既活出自己又拥有良好的爱情就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挑战。本书在对人性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供了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人们很好地解决上面的挑战。由于是两位导师自己的实修得来的检验,而不只是理论,读来更可信和可行。:)

Max

分享会,超出预期。包括以下几点:1、内容安排合理,有层次,理论和实践结合2、分享者各具特色,公众表达能力都挺好。小安的经历描述有画面感,让人有共鸣;黑眼圈同学的测试题让我了解了爱的五种语言的同时也反省了自我的不足。3、主持人和部分宾客也是高质量的输出者,观点鲜明,有逻辑,表达清晰。4、作为参与者,我达到了放松的目的,同时也有收获。总的来说,这是一次超出预期的会议

音乐狂人:

对爱,我们可能都是想的多,做的少,但事实上,用行动来表达爱或许是更直接,也是更长久的。今天的分享,不仅在爱的理论上给予了更丰富的诠释,也在爱的实践上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大爷的“爱是积极,是态度,是性格倾向,是可以习得”的解读,小安的“爱是虚荣,爱是被爱,爱是崇拜,爱是爱自己,爱周围的人,让自己变的更好”的心路历程,小高的“爱是艺术,是创造”的心灵感悟,黑眼圈的“爱的五种语言,爱是投其所好,而非给己所需”的现身说法,还有大家各自对爱的理解和行动,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的艺术,爱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经营。

四、总结

《爱的艺术》这本书是法兰克福学派弗洛姆的著作,弗洛姆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主义视角,对资本主义将爱重塑的社会机制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希望从唤起人内心爱的本能出发,去改造这个正在将人异化的社会制度,让人获得人性的舒展,找回神性之爱。在理解这本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一点,书里对爱的阐释偏向一种抽象的理想类型,也忽视了生物性的作用因素,这是我们更加深刻理解爱的一个补充。

今天三个小时的分享讨论马上就要结束了。在结束这场爱的修行分享主题之前,想带着大家重新梳理一下我们走过的思想之旅。大爷从整本书的入手,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带着发问式的思考模式,回答了爱的本质问题。小安以自己的经历为切入点,破除了头脑中关于爱的误解,重新落回到自爱的话题。高小高将爱视为一场冒险,一场通向认识自我的创造性活动,发现多元化的自我存在,在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获得爱的美好。黑眼圈给我们讲述了爱的语言,去发现自己与对方的爱语,用更多的爱语去积满关系的爱箱。围绕他们的分享,我们讨论了自爱、人格完善、爱语等话题,参与者精彩的发言也是我们这次修行的能量之源。

爱是一种心理能力、一种生活态度。最后,我想用弗洛姆《爱的艺术》开篇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会。“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每一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人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感谢输出分享实录的四位嘉宾“zerostyle”、“小安+小拉=Angela”、“高小高”、“黑眼圈”,六位参与者“Watson6”、“池小gle”、“柔依和鱼”、“当下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观察就够了”、“音乐狂人”、“Max”,谢谢大家通过回忆再现分享精华(各位分享者按发言顺序排序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