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读书

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历程

2017-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梦龄
圣贤王阳明

中国历史上只会两个人被公认为圣贤,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上书骂过权奸刘瑾,平复过宁王叛乱,在广西剿过匪,除此而外,他创立的心学,其中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日本武将东乡平八郎的腰牌上只有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心学”的诞生历程

1.求索于佛寺道院

王阳明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圣贤”!

高僧,道士是最有仙气的人,好像离圣贤比较近,于是王阳明首先求助于他们,整天跟高僧讲佛法,跟道士学打坐。

结果呢,并没有从中得到实质性的助益,而且因为“沉溺”于此,王阳明错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结婚。

结婚前一天,他溜达到一个道观,和道士学习打坐,这一坐就坐了一天,忘记了自己还要拜堂成亲。后来岳父家里人找到他,他还问别人,你们找我干嘛。

反正好赖是把婚结了。

2.求索于朱圣人

结婚一年之后,他带着娘子回自己家,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书生,就结伴同行。

王阳明向这个书生倾诉了自己的梦想和困惑,书生告诉他去看朱圣人的书。

朱圣人指的就是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基本的哲学观点就是“格物穷理”和“存天理,去人欲”。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里,“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为了得到“理”就必须“格物”。而人的私欲会阻碍人探寻“理”,因为私欲会蒙蔽人的心智。所以要想求得“理”必须去掉人欲。

3.与朱圣人渐行渐远

看了朱圣人的书,王阳明开始格物。

最有名的就是守仁格竹。王阳明格物,选择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风吹雨淋日晒无阻,可是最后他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格物穷理”只说产生怀疑。他领悟到,如果向外物探求得不到“理”,那要向哪探求呢?

其实答案很明显,向外不行,那就只能向内了,内是哪里呢?当然是人的心了。

其实王阳明已经开始接近他的最终学说了。

另一件事对他也影响很大。

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是状元。王华看王阳明整天混迹于佛寺道院,心里很是不满,就给王阳明下了命令,你想做什么圣贤我不管,但你必须给我考取功名。

王阳明答应了,可是没想到考试落榜了。

落榜后,王阳明很苦恼。可是苦恼了没几天,他领悟到,考试落榜只是小事,为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苦恼,实在是大错特错。

那么既然功名这种身外之物是小事,什么才是大事呢?

身外之物是小事,那只有心内之事才是大事了。

不知不觉,王阳明又向“心学”迈进了一步。

还有就是一次与一个老和尚的对话对他触动很大。

王阳明问:“家中还有亲人吗?”

老和尚答:“还有老母亲。”

“你想她吗?”

沉默良久。

老和尚羞愧地答道:“怎能不想!”

王阳明震惊了,想念自己的老母亲有什么可羞愧的!

于是王阳明对老和尚说:“想念母亲乃人之常情,你不须为此感到羞愧。”

老和尚用感激的眼神看着王阳明,然后,然后就还俗回家去看老母亲了。

这件事使王阳明认识到,“存天理,去人欲”可能错了,人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怎么可能去掉呢!

至此,王阳明悟道,“心学”产生也只差临门一脚了。

而这临门一脚竟然是刘瑾帮他的。

4.“心学”诞生

因为在上书中称呼刘瑾为“权奸”,刘瑾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阳明不仅和别的上书官员一样被廷杖四十,还得到额外奖励:被贬到贵阳龙场做驿丞。

从人生赢家到一无所有,在最最恶劣,最最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以最强烈的方式感知到了“心”的力量的强大。

最后石破天惊,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学”诞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