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那些事

2022-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芬芳玲珑

浅谈自己关于写作那些事。

首先写作最主要的就是一个立意,写文章任何时候一定要是正向、正能量、积极的、有意义的,大家花时间看了以后能有所启发或收获。

写作除了是与自己对话也是一种传播,是为了让看到的人能有所收获,能够受益或有所启发。如果写的作品只是为了通过一些素材、题材抓人眼球,满足他人好奇心或作为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做为消遣而已,如果是那样,这样的写作宁可放弃。如果一个作品看了还不如不看,就失去了写作和阅读它的意义及它存在的价值。

结合这一点,我谈自己的一个实例。新疆因为疫情原因封城一百多天。解封后一片消沉。有朋友在一个小群里转发了一篇关于疫情后人们由于失望和压抑纷纷离开这座城市的感慨短文。就文章本身来说,写得好不好?写得好,文字也透着温度和体恤。但是他传递出的信息会让人觉得很悲观,很消极。为什么?文中提到解封后的一夜之间,大家想方设法匆匆地离开这里,打工的、做生意的,能走的都走了。留下来及剩下的人都是那些在体制内工作,或者上有老下有小,家在这里无法离开的。他抒发了内心很多的感想,从一开始的全力配合到不理解再到失望的种种感慨,有些地方确实很触动大家,引起了很多的共鸣。

可能是说出了一些人无法说出的话,有人纷纷跟在文章后面点赞。但是我会觉得这个东西你即便写得再好,你再用心,可是你传递出来的东西,让大家不是得到清凉而是更多的热恼,它到底是营养还是毒素?看完感觉更悲观,更失望,甚至引发出一些人的情绪和激愤。我当时也被这种情绪干扰和触动。

隔了几天以后,我在整理之前朗读本地作家写这座城市的一本散文集音频时,我突然看到我之前读的那篇,作者就是前不久才去世的一个老师,我把书又翻出来,再去看他那篇文章。作者是11月16号走的,城市是11月26号解封的。再读作者的文章特别触动,也很感动。

作者满怀热情,他写出了对生活那份情趣,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于是有感而发写了随笔。我觉得写作时你情绪越强烈,越有冲突,你那个感觉就越到位,一气呵成,灵感一出来,马上文字自然流淌出来。心之所向,把你最触动的那个点,去把它抓住,你就去写这个点,围绕它去酝酿、去展开。

我当时就一个感觉,这座城市它并没有错,这片热土它还依然还是那片热土。尽管它现在历经了创伤,但是你看,冬天来临,那么多的天鹅又在孔雀河边飞起来,在经受了重创之后,它依然会振翅高飞。在这种时候更需要把这样的一种正能量传递出来。我希望那本散文集及我们录制的作品,能够在这种时候发声。越是特殊时期,越需要让大家通过文学作品共同来看到我们城市的底蕴和它的包容。我觉得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们内心向往的都是那种真善美,文学能够抚慰内心而得到滋养,能让你心生善良、心生善意,能够带去一份清凉,读后内心充满向往和希望。

作者虽然走了,但是他的作品承载着他的气息,留存了下来。于是有了那篇随笔名字就叫《告别、开启》。一是悼念作者,以写文的方式进行悼念,一方面是告别,告别疫情中的人事物,另一方面是疫情后新生活的开启。最后呼吁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去传递出一种声音和正能量。

之后,朋友去慰问家属时帮忙转交了文章,能送上一份抚慰和慰藉我深感欣慰。因为那篇文朋友发起一个活动,大家分别以诗和文的形式来悼念那位逝去的作者。这也是写作所能带来的益处和作用。

第二点,我觉得写作有时候是自己跟自己聊天,很随性,哪个地方触动到我就会去记录下来。写作、读书都是一种修行。你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为了让自己不被念头带跑,我会用录音的方式去读,害怕读错,我就会尽量地把自己的心念收回来,很专注地去读。

在喜马拉雅上录书时,一方面是在被大善文化所渲染着;另一方面在读的过程中心念是静的,专注而不被念头带着跑,所以读书也是一种修行。而写作亦如此。

写作为了能够沉浸进去,你会排除周围的干扰,你会心无杂念的完全浸泡在那个状态里。你去观察、你去想、你去体会,那时候就是跟自己内心深度的一个链接,你去感受,去捕捉内心那一闪而过的那些灵感,去跟它共舞。写作中努力把自己拉回到现场,找到那种临在感,把自己沉进去、带入进去,回到当时的情景里,去捕捉当时那些微妙地情感及情绪的发生和变化。这样读的时候才会有体验感、有带入感。

最后一个点,爱写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在与自己内心对话、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为了梳理清楚,把自己有一些还不通透的点去把它看明白。会有一种拿着手电筒去往里照,把自己内心那些角角落落,边边角角去看见,让光照亮。如果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时,就是去对照自己心念属于贪嗔痴慢疑里面的哪一种,自己是在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修行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写作通过这样一次次地修正和梳理,一点点地让自己变得更通透,并随之得到疗愈和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