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书香民大”活动专题(不允许投稿)广西民族大学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书香民大】浅谈“发辫”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2017-12-20  本文已影响122人  墨徕

  看似简单的发辫,似乎不值得一提,更不用说与国家发展有何关系了,但深入思考,确实有很多令人感叹的东西。这里所要谈论的发辫,一是从肉眼看得见的方面,这是头上的发辫,二是从肉眼看不见的方面,这是心中的发辫。头上的发辫关乎个人的精神风貌,心中的发辫则关乎国家的精神风貌。

  在古代,东北亚民族大都喜欢把头发剃短,这是为了方便战斗,比如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女真人,还有日本人。蒙古人的头发是辫发,他们的一大半头发都会被剃掉,仅留下前额上的一撮头发。这撮头发一直垂到眉毛,并把多余部分剔除,稍留些耳边上的头发。这里的头发尽量留起来,梳成辫子,长长地垂于耳侧。

蒙古辫发

  抛开野蛮征服,我们不得不承认,蒙古铁骑实在是骁勇善战,似乎就是为了打仗而生的,在这方面,蒙古人就像是一个成年人,成熟无比,成吉思汗带领他的勇士们,攻占一个个城池,留着辫发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在亚洲部分,创立了元帝国,也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可是在国家管理方面,他们却像是一个小孩子,他们把征战四方的野蛮手段用来治理国家,这手段如同他们修理头上的辫发,太过直接了当,太过雷厉风行。我们都知道,蒙古人在建国后,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将被统治者分为四类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人立于世,还要被区别对待,可想而知,被排在末位的人的生活状况是何等的困难,地位是何等的低下啊。他们头上的发辫与心中的发辫不曾有过太大的修饰,元统治者对待心中发辫与头上发辫的态度相一致:我自己的发辫,我说了算,我打下来的江山,我说了算,国家是我的家,我要如何便如何。态度彻底明了,不拖泥带水。有镇压便有反抗,元统治者的统治不利,残忍蛮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末起义不断,终于,留着长发的汉人,把留着辫发的蒙古人赶走了,最后,取代它的是明朝。

元朝疆域

  明朝建立了,华夏民族在“崖山之后”再次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朝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诲,不会去剪掉头发。不仅明朝如此,以汉民族为正统的统治者都是这样。所以有人说,要是打造盔甲时,那得多大一头盔啊。明朝的统治,如同对待他们的发辫,不曾有真正的“大动干戈”。明朝建立初期,可以用百废待兴来概括,所以明统治者励精图治,因为是自家的天下,怎么会没有理由去治理好呢。所以建立初期遇到的艰难险阻总是很多,稳定下来后,后面的统治者就有了“坐享其成”的资本,祖宗之法妙哉,何须更替?他们深居宫中,不谙世事,但整个国家照常运行,因为他们有一群文官为他们管理,军国大事决策出自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的协调,他们是皇权的掌握者,只需要做好名誉的领袖即可。所以,嘉靖皇帝可以专注于炼丹术,正德皇帝可以任性地在宫中嬉戏游玩,天启皇帝可以做小木匠,万历皇帝可以30多年不上朝,而王朝依旧可以运行百余年如常。 

明朝男子发式

  这个王朝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每日运行,但机器也需要去修理,明统治者或许想去修理过,但终究没有修理成功,要么是有心无力,要么是懒得修理。粗略地看过黄仁宇老师的《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想励精图治,但堂堂一国之君,却硬是拗不过文官集团,一些个人的决策被文官们以与祖宗之法不合为由否决,最后他干脆来个不上朝,文官或以辞官相逼,或以死相逼,但他硬是不闻不问,以冷漠对待。但是,万历皇帝赢了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这一批文官走了,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这样的人顶上来,从这方面来看,文官们确实是“愚忠”啊,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们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祖宗之法,受之先人,头上之发不可动,心中之发亦不可动。民间也有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党争确实是一大问题,看程万军老师写的《看透日本》,有写到明朝太监的地方,明朝太监涉政在我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们在大朝廷下设立了自己的“小朝廷”,手段繁多,防不胜防,一时间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所以,太监这一职位成为当时百姓眼里的香饽饽,想尽办法进入朝廷成为太监,更有甚者,从小便自宫,只为成为一个太监。他们想,若是得到重用,便可平步青云,谁又会去读那枯燥无味的圣贤之书呢,可悲可叹啊。明朝皇帝与文官抗衡不下,便重用宦官,魏忠贤更是被称为“九千岁”,比皇帝这个万岁就少了一千岁,可想而知,当时他们的权力是多大,生理上的缺陷可能会使人的思想改变,宦官掌握一定权力后,寻找到自己存在感、满足感,弄得朝廷乌烟瘴气,这部巨大的机器终究运转不下去,轰然倒塌。那些忠于老祖宗之法的文官,那些不想革除心中之辫的人,终究挽回不了大明王朝的衰败,历史之必然啊。可悲之余,也有一定道理,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华夏民族,性格终究是内敛的,不会轻易去改变,若不是遭遇灭顶之灾,谁有敢去触动前人留下来的东西呢,谁敢去吃这螃蟹,去剪掉自己的发辫呢?

  到了清朝,看过有关于清代影视剧的人都知道,清朝人是留着辫子的,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清时各个时期的辫子是不同的。最初,清人辫子是鼠尾辫,这可能是为了方便打仗,后来又经历了蛇尾辫,到最后才变成我们今天在影视剧所看到的牛尾辫,可能是征战得利,入关后稳定下来后不需要再征战四方,所以也相应地改变了发式吧。入关后,清统治者下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汉人为了生命,终究还是要“愧对父母”,剪去头发,留了辫子了。但也有抗清者,为了“全节之志”不剃发,或隐居,或出家,表明自己的决心。纵观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有过辉煌的统治,亦有过荒唐的决策,好似每一个王朝都会被设定这样的剧本,不可能真正长治久安,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清人也是不革掉心中之辫的,直到晚清,当那些被清统治者称为“蛮夷”的西方人在飞速发展时,他们还是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大天朝什么没有呢,还需要和你们进行交易吗?而这样的心态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被打碎了,那些被他们称为“奇巧淫技”的东西,居然威力如此之大。于是,他们也开始革掉心中的辫子了,但是只是象征性地革掉一点,重看洋务运动,清政府在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时,总是在着重在“器物”这一方面,孰不知,西方能有如此巨大的发展,不光是器物,主要的还是“制度”。当制度适应国家的发展时,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民主民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试问,当人活得有尊严时,怎么不会去追求好的生活呢,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清时辫子的变化

  但清朝,从上至下,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始终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有识之士的呼声也无人当做一回事。重看甲午中日战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从装备的角度看,北洋舰队确实比日本不止厉害了一点,但是在管理和制度上,却是落后了。战争前,世界上普遍认为,拥有着强大武器的清王朝会取得胜利,当战争打响,是骡子还是马就显而易见了,一支没有“魂”的队伍,怎么能够打败一支有“魂”的队伍呢?日本的明治维新,革辫成功,从内之外,焕然一新,一个只拥有弹丸之地的岛国,硬生生地屹立在世界之巅,当初那个被日本称作老师的中国,也不得不自认失败了。除了制度的腐朽,清的失败还有缺乏群众基础的原因,他们没有群众的支持,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有一篇内容,写一个中国人悠闲地向湖里撒尿,他感叹:“与日英两国结盟等事情都与这位中国人无关”。这真是对古老中国的辛辣讽刺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国家国家,一个国与千万家相脱节,国不是国,家亦不是家。一个王朝的大厦即将倒塌,清人试图去修补,但还是无济于事,内部腐朽,外部影响,住在里面的人只想着在外部修补。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中写到,李鸿章自嘲是大清帝国的裱糊匠,大清“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但天下滔滔之发展大势,只作粉饰,岂能不漏?当辛亥革命的枪声打响,大清亡矣。

  民国了,新时代到了,民国政府一纸令下:剃发易服。人们纷纷剔掉辫子,与时俱进,这时候,中国仿佛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头上的发辫是新了,心中的发辫依然留在过去。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里面,中国人看到有人被处决的时候,眼中没有对同胞丝毫的怜悯,只是去看热闹,更有甚者,还拍手叫好。鲁迅先生其他作品更是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黑暗,《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字!”那些吃人的封建礼教,那个可怕的旧社会啊。

辛亥革命后的“剃发易服”

  可见,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活在封建愚昧里面,仿佛行尸走肉,这个国家谁当了主人,与我何干呢?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只要能活着就不错了。军阀混战,乱世当头,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战争没有个头,人民无法正常地进行休养生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得不到稳定,上层建筑得不到发展,生活上得不到保障的人民,政治参与性自然不强,国与家还是在脱节,所以头上辫子虽革,心中之辫犹存啊。真正去掉辫子的人,是那些真正明事理的人,是那些为国家兴亡奔走呼号的人,他们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念。当我们中华民族受到日本侵略者侵略时,这时候,辫子似乎又成功地革掉了一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不管之前你我之间有何矛盾,枪口一致对外,十四年抗战取得胜利了。但是,中国随即又陷入了内战中,最终,苦难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这个新兴的红色政权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地努力奋斗。如今,头上的发辫各式各样,心中的发辫也早已经革除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中国梦”去奋斗去拼搏。中国迎来了一个盛世,这个古老的国度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自豪地在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是打不倒的。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在以前拥有着领先世界的资本,现在至以后也能够重振当年之雄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谈论“发辫”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厚今薄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及时“革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跟随社会发展步伐一道,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未来相结合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