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村夜话春风万里散文✨满天星

黄马褂的故事

2022-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苍山暮雪

清朝道光年间的暮春,白沙河两岸风和日丽,桃红柳绿。临水处,倾斜粗壮的柳树探向河面,细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时不时地碰触水面,生出一圈圈的涟漪。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冠,在水面上打下斑驳的光影。几条银色的仙胎鱼,贴着河底的砂砾一动不动,不仔细看,分不清哪是砂,哪是鱼。远处高高低低的灌木层中,一群黄雀儿在林中欢快的鸣唱,清丽婉转的歌声越过树林,传到很远的地方。一个年轻男子正引颈向灌木层中观望,似乎在在盘算着什么。

这个青年男子名叫刁学周,家就在附近的中黄埠村。刁学周是家中的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五年前,他同父母兄长,跟随刁姓族人,从即墨丰城举家迁到中黄埠定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加上穷困劳顿,不久,他父母双双离世,留下他孤苦伶仃,过着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日子。

刁学周的两个哥哥老实木讷,也都已成家,各自都有妻儿需要养活,顾不上他,就逢年过节时能叫上刁学周一起吃顿饭,其他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单过。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没有家庭约束,渐渐地,他就长成了一个游侠儿。平时日呼朋唤友,养鸟逗狗,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倒也自由自在。

刁学周农活做的很一般,田地里一年的收成,仅够糊口。却养得一手好鸟,平日里经常在白沙河附近转悠,小树林中的鸟儿他几乎都能叫得上名字来。更神奇的是,他能模仿各种鸟儿的叫声。随手一把草种子,就能吸引鸟儿到他手掌啄食,鸟儿不怎么怕他。所以,他捕鸟,都不用专门的工具,不羁用什么,或者一声口哨,就能引得鸟儿投奔而来,周围的人们纷纷称奇。渐渐地,他发现,这是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技艺,所以做的更加用心。他养的鸟儿以黄雀为主,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会带着鸟儿出门,到北面河边的小树林去溜鸟。让鸟儿喝清甜的白沙河水,吃草种子和小虫子。让鸟儿晒足太阳。在家里就喂谷子、黍子、碎花生等粮食。有时候自己吃不上饭,也得让鸟儿吃饱了。他养的黄雀体型小巧,羽毛鲜丽,歌喉婉转,深得人们喜爱。

黄雀(网图)

刁学周了解到,北京城笼鸟的需求量很大。八旗弟子入关后,什么事都不用做,就可以按月拿到钱粮,有钱有闲后,这些纨绔子弟,必定要找一些消遣和爱好来打发时间。所以,养鸟就成为八旗弟子热衷的文化休闲活动之一,清朝时期京城养鸟达到鼎盛。从皇帝到百姓,几乎人人都养鸟。黄雀是北京人最喜爱笼鸟之一。黄雀好养、爱叫,还能学口,北京人养黄雀讲究三大口,也就是让黄雀模仿喜鹊、红子、油葫芦的叫声,更名贵的,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艺,比如“叫远”、“撞钟”、“抽签”等等。

刁学周每年都会将捕到的黄雀精心喂养调教,然后挑到京城去卖。在北京,他认识了一个主顾,这个人对外的身份是个喇嘛,实际上是皇上在宫外的买办,专门负责在民间给皇上搜罗各种奇珍异宝。一来二往的,两人就成了朋友。喇嘛教了他许多调教黄雀的方法,嘱咐刁学周照他教的方法训练黄雀。

第二年春起,刁学周又捕得几只黄雀,开始按喇嘛教的方法着手调教。首先训练黄雀学喜鹊的叫声,这个最省事,因为白沙河柳树林里的灰喜鹊最多。清晨,他带着用布包藏着的黄雀到小树林中溜达,听到灰喜鹊的叫声后,就把黄雀从包中放出来,让它跟着灰喜鹊叫。如此经过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黄雀就能把喜鹊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

黄雀模仿油葫芦叫口,就难一点了,就要自己在家养油葫芦。刁学周找来一口大缸,将油葫芦放在缸底,鸟笼挂在缸的上部,然后把缸盖住,让鸟处在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叫声才会纯净,没有杂口。

红子的学名叫沼泽山雀,它的叫声细柔,音色多变,是各种鸣鸟的老师,所谓“万鸟学红子”。所以,黄雀要学会红子的叫声,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在家养一只红子,这位师傅很勤奋,一生能带出好几批学徒。

第二年春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刁学周带着这批满身才艺的黄雀又来到了京城。喇嘛看了黄雀的表演十分满意,就带着刁学周来到皇宫去见皇上,让雀儿们把才艺展示给皇上看。皇上看完果然龙心大悦,当即赏赐了一件黄马褂给刁学周。喇嘛告诉刁学周:穿上这件黄马褂,沿途的地方官员都会接待你,可不费分文顺利到家。

黄马褂(网图)

刁学周过惯了穷日子,哪里舍得穿这件黄马褂。再说他孤身一人的,也怕路上有人觊觎他的宝贝。他把黄马褂藏在养黄雀的鸟笼里,外面用布帘罩着,任谁也想不到里面藏着黄马褂。直到过了田村岭,他觉得安全了,才拿出来穿上。回到村里,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乡,大家纷纷前来一睹黄马褂的真容。

其实,黄马褂并没有给刁学周带了多少实际的好处,他的日子依然过得紧紧巴巴。黄马褂后来成了一件道具,只有在乡村剧场有皇帝的角色出现时,才能派上用场。

黄马褂在刁家传了四世,1966年被烧掉。时过境迁,现在刁家的后人,知道黄马褂的故事的,也越来越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