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三七二十一,写起来再说——13

2023-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水中的月亮

不管三七二十一,写起来再说,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15个伙伴打卡。今天是寒衣节,好几个伙伴都对故去的亲人寄托哀思。我也想起我的已故亲人。虽然远在他乡,但是对亲人的爱永藏心底。话说今天又是用存货打卡的一天,不要问我为什么。

前几天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师》第1期中专家视角郑毓信教授的《数学学习中的“再认识”》。

    这篇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在这些年里的主要进展,结合2020版新课标集中在整体性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切实做好继承与发展的工作。四基和四能保持不变,是课程标准的继承,核心素养贯彻课程标准的始终又是2022版的发展。静儿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联,一个是变。具体来讲联指的是用联系的观点来看,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变指的是因变化的思想来看,体现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提出了课题中的关键词再认识,这个指的是思维的自觉性。

第2部分阐述的是对逻辑思维的必要超越。以往我们总是讲逻辑思维,认为就是数学思维。从而也就认为三会的核心就是逻辑思维。但文中提到了逻辑思维只是数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为逻辑思维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渐进性。他指的是思维,要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一步一步的前进,它有明确的方向是单向性,不应该有跳跃或者层次感。但实际上我们还除了逻辑顺序还强调他的灵活变通能力。

第三部分写的是数学学习中的再认识。文中通过对比语文的情知教学,语文可以通过朗读等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或者瞬间的共鸣,数学也应该存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许不是震撼和共鸣,但至少有这样的触动或者顿悟。我们数学课中也应该让学生有体验,有发现,并且找寻到这样一种真实的力量。而这就是学生的再认识,虽然这个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也是值得的。这样或许能够真正达到认识中的次第花开。真正能够让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不同的发展。

初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我有点稀里糊涂,真的感觉到自己的阅读能力还有点弱。所以,开会前读完第1遍之后,开完会回来再读第2遍,尝试按照文中的结构梳理关键信息,突然明白,其实这篇文章是对2022版课标的解读。我们要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悟和再认识,超越逻辑思维,更应该有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自觉性。

同时我特别感兴趣的,还有一点,就是文中提到我们想要更好的进行数学的再认识,必须重视思维的外显化,鼓励学生积极的说数学,画数学,还有听数学,看数学,这样更有益于从理性文化的角度去提升自身的自觉性!受益匪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