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历史

荀子的故事《荀子劝学》

2022-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修真界女侠闯天下

在齐国的都城临淄,正对稷山的西南门附近,有一排排精致的学舍,里面不时传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这就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稷下学宫。这个学宫最兴盛的时候,曾经有好几千名从各地来的学者。他们议论讲学,辩论争鸣。战国时期的不少著名学者 ,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可以说 ,这里成了全国的文化中心。

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数百名学生已经来到学宫最大的讲堂,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学宫祭酒(祭酒是古时候的人们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到汉代以后,它成为一种官名)荀子的第一次讲学。

不一会儿,荀子在几位大夫的陪同下走进讲堂。人们一齐把目光向他投去,只见他已经五十多岁,个子不高,身体有点胖,严肃的脸上有一双炯炯发光的眼睛。他坐下,扫视了一下听讲的学生,慢悠悠地说:

“今天我第一次讲学,讲什么呢?就讲怎么学习。起个题目,就叫‘劝学’吧。请大家先提问,我来回答,好吗?”

学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个坐在前边的学生说:

“请问先生,人为什么必须学习呢?”

荀子的脸上显出赞赏的神色,说:

“问得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学识,培养品德,去恶增善,成为仁人君子。一个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站在深谷旁边,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听到先人的教导,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场内鸦雀无声。学生们显然被荀子的话深深地吸引住了。只听他继续说:

“一个人整天地想事,可是没有学习一会儿的收获大;踮起脚来向远处眺望,不如站在高处看得那样辽阔。一个人站在高处挥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都能看见;顺着风势叫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在下风的人都听得很清楚。有人乘坐马车去旅行,能到达千里之外,这不是他跑得快;他不懂水性,如果乘船去航行,就能横渡江河。所以我说有学问的人并不是他的本性和一般人不一样,只是他善于利用事物罢了。学习就是为了获得这种方法。”

“请先生讲讲学习的方法吧!”一个年纪较小的学生说。

“方法嘛,”荀子想了想,“我以为学习贵在坚持,精神贵在专一,知识贵在积累。比如,一个人走路,不一步一步的走,就不能走完千里遥远的路程;如果不是有许多小小的河流,就不会有大江大海。好马一跳,不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赶上它了。这些都说明,只要不半途而废,就会取得成功。我再拿雕刻来说,一个人在雕刻的时候,要是刻一下就放下不干了,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哪怕是金石,也能把它刻穿。一个人如果没有沉静认真的思索,就不会有特别突出的聪明智慧;没有埋头苦干的工作,就不会有赫赫伟大的工业。在交叉路口徘徊的行人,永远走不到目的地。一个人的眼睛,不能同时看清两个东西,耳朵也不能同时听清两种声音。因此,学习时精力就要集中专一。要是在学习过程中,一会儿钻进去,一会儿退出来,那不过是个街上的行人而已。只有专心致志地用全力去学习,这才是学者。”

“先生的学问真太渊博了,说得真太好了!”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像我这样的,简直没法跟您相比,真是惭愧极了。”

荀子笑了,说:

“你坐下。我可不赞成你说的,学生应该尊敬老师,向老师求教。但是,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你们知道,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有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冷。可以说,青色和冰都超过了它们的‘老师’,对吗?”

“对呀!”学生们齐声回答。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后来者居上才是正理。一代要比一代强啊!”荀子大声说,结束了他的讲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说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