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年华| 过年记
本文参加喜乐年华主题征文活动
童趣闲记. 过年记
“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年了,无疑是食物的繁盛时代。要问我童年记忆最深的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过年”。
我生长家乡是长江上的一个居民三万多户口的洲岛----蛾眉洲上,在江水环抱中,一座座村庄就坐落在蛾眉洲之上。这片土地,土质深厚,四面环水,山水相依,居民多是从桐城迁徙而繁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地努力、围垦,形成一座堤坝环岛的洲镇,堤外是滩涂长江,屋舍俨然于大堤上,堤内坦荡如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夹江直贯东西,河套纵横,是片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过年习俗既秉有先民遗风又有承当地特色。
时间刚进入农历腊月,空气里弥漫着温暖的不可着摸的气息,田野里劳作的农人忽然少了很多,在家中休憩或在灶间忙碌着。我们这些小小的孩子,都有着莫名的兴奋与期待,走在暮冬苍黄的天空下,小小的心间充裕着浓郁得化不开地喜悦。现在才知道,这种气息是年关将近的气息。每一件物事、每一个人仿佛都与年有关,它们同我们一样,都在等待着年的到来。回到家一次次看着父母亲准备年关的食物,那些多味瓜子、花生,那些大豆、米粉、年画、年糕、烟花爆竹、对联、门庆…….心里是充实而温馨,孩子们的快乐简单而又朴素。年一天天地近了呢!
更早的时候,麦子、油菜收了,母亲总会留下最好的一部分,自用和招待客人。麦粉用来做面条吃,菜油用来炸圆子、煎鱼。蚕豆、花生、瓜子好了的时候,也会留下一点,过年用河沙铁锅炒着吃,蚕豆炸着吃。大豆收好后,会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做一锅白嫩嫩的水豆腐。芝麻留着做米糖或汤圆。那些赋予了一年生命的猪、鸡鸭,仿佛是为了过年而存在。那时,几乎所有最好的食物,都等着年的这段时间,以为馔。大人与孩子,都有一种喜气洋洋的光彩,孩子会默契而飞快地把寒假作业做完。因为,年——真的就要来了呢!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每当这首“过年谣”唱起,就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人们开始做米糖、祭灶请祖,忙忙碌碌打扫屋子,准备过年的各种吃食……
蛾眉洲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谓之小年,小年至,浓浓年味起,家家户户都在清洁着屋舍,摆上荤素贡品、燃纸放鞭炮,袅袅的青烟下满满的仪式感,虔诚而庄重地把先祖请回家来过年。仿佛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在我们的身体里流淌。
先前所有的企盼,终于在这一天开始渐渐变成了现实。过年了,大人们都变得温和起来、说话轻声细语,严肃的父亲,也都会眉眼含笑。孩子们,不再被强制要求做功课,如同脱缰的野马,自由且欢快。屋里屋外、邻里间互串,打弹珠、玩扑克、追野兔、滚铁环……. 大人们接着从这一天开始准备着新年一切的食物。窗外,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吆喝声,中国人的喜庆在噼里啪啦的声声鞭炮中开场了,翻滚着温暖和惬意,浓浓的年味氤氲开来。打豆腐、杀年猪、炸圆子、宰鸡鸭,所有的事情,都在这几天不分前后地完成。如果能有一张旧日年关的画图,该是乌蓝的天空下,田野漫漶着的是暮冬初春的新绿,或白或砖红的楼宇屋舍上从清晓至黄昏,飘扬着乳白色的炊烟,炊烟下是忙碌的大人与他们的在田野里在屋舍前后欢呼跳跃的孩童。恍若桃花源。
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或是二十九或是三十,因农历闰月的变化而不同,仿佛乐曲,进入了高潮。当黄昏还未来临,三四点钟的夕阳还悬挂在冬日凛冽的树丛之上,天边渐漫出瑰色的晚霞,抑或雨雪霏霏,飞雪迎春到,屋外几乎没有行人,大人孩子,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冲刺着大年三十的盛装和美食,热烈而繁忙。墙壁上都贴上了喜庆的年画、奖状,屋舍顿时熠熠生辉起来,所有的房门上都贴了红色的春联,常是七字,或是五字,也有九字的。对仗工整地贴在屋门上。门楣也贴有剪纸似的门庆,约摸七八厘米宽,十厘米长的红色剪纸,上面有镂空的大小福字字样,通常也是七张,或是五张,也有九张的。沿门楣次第贴开,流苏似的葳蕤生姿。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贴的时候也是大人小孩,椅子板凳齐上阵,高了,斜了,精益求精地做到完美。“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识字的孩童,一字一顿地朗读着对联,大人听着也满是欣慰哈哈大笑呢。孩童读着心里也暖融融的,春节一到,春天就到了呢。贴完春联,于此同时,厨房灶台下的母亲也准备好贡品,就是请各路菩萨与祖宗了……满满的仪式感,虔诚而庄重。
在炮竹的响声与纸钱的袅袅青烟以及明暗生花的香火里。终于可以吃一年最重要最丰盛的年夜饭了。过年的饭桌上,会上重要的一道菜——青辣椒炒肉,谁家也是少不了的。在火锅没有上桌之前,总是放在正中间。青辣椒切成一般的宽片状,先在锅里干炒一下再盛到蓝边碗里,五花肉会被切成一般的薄片状,放在锅内炒出油,再放入适量蒜末、姜末与清水,再放入适量洲上自制的蚕豆酱,先用大火焖烧,再改用文火慢炖,待油水走得差不多时,将干煸过辣椒放入,快速翻炒,然后盛起。绵绵不绝的酱香与肉香混合在一起,多少年都让人难以忘怀。
过年的桌上,端上来一道炒肉,还须有一道粉蒸肉端出,紧挨着炒肉,是除炒肉外,另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在蛾眉洲,粉蒸肉却被唤作榨肉,形象而贴切,顾名思义,就是用蒸肉粉榨尽肉片上的油水。将五花肉片切成薄片状,用酱油腌好待用。那些猪肉都是乡人们一日日精心饲养,用鲜嫩的猪草、菜蔬与糠麸养大,从年首一直养到岁尾,健壮而肥硕。酱油则是镇上那些专门制作土酱油的店里买来。蛾眉洲上有许多的作坊,用洲上所产,制作只属于这片土地的食物。酱油、豆腐、米糖、糕点……,无所不包。只滴上几滴,酱油的醇香与浓郁的色泽就浸润得肉片酱红而芳香。而蒸肉粉,则更为讲究,几乎是决定一盘粉蒸肉成败所在。原料无非是籼米与芝麻,还有少量的茴香。籼米与芝麻,都是从蛾眉洲的田野里收获,有着秋天阳光的温暖与芳香。籼米煮熟晒干,变成炒米,再用油在热锅内炒熟,焦黄的香气四溢。最后加上几瓣茴香与芝麻一同在石磨里磨成粉状。蛾眉洲人多爱黑麻。相对白芝麻,黑芝麻不耐水产量不高,但滋味更为香醇,黑色的色泽更易上色,可以遮蔽肉片的肥腻。五花肉片被腌渍约一个时辰,酱油已然深入肌理,便可粘蒸肉粉了。上下皆粘,一片片一层层地码在搪瓷大盆或蓝边大碗,再放在甑子里。五花肉片、茴香、黑麻、籼米,还有蛾眉洲的秋天、流水、阳光与日月,在这里奇妙地相遇、相知、相守。如同写作,那些不相关的词汇,最后交错、组合、揉捏、打磨,一样葳蕤人间况味。用小火蒸上几乎约摸一个时辰,粉蒸肉就可以出锅了,灰白相间的蒸肉粉吸食了油水,已变成深灰的色泽,糯香与肉香弥漫整个灶间。趁着热的时候,放入口中,轻咬一口,肥腻的肉片已变得鲜嫩易碎,连没有牙齿的老人也能轻易食用。很是奇怪,几乎所有的菜肴都是就是新鲜时才好吃,再食,已索然无味。唯有粉蒸肉是个例外,蒸一次又蒸一次,渗出的油水一次次被蒸肉粉吸食,一次比一次好吃,喷香却绵糯的蒸肉粉变得肉香四溢,甚至就着这些残存的蒸肉粉,也是一道美味。
几道肉的大菜上好,怎么会少了鱼呢。蛾眉洲上,在江水环抱中,门前屋后皆流水,是江南真正的水乡。清澈的流水,还是旧时的模样,荡漾着古老的诗情与韵律。流水旁草木葱茏,在四季里枯荣,倒映着天空与木树的倒影,偶有雀鸟鸣叫着飞过,水中也生长着各种数不尽的鲜鱼,多为草鱼、青鱼、胖头、鲢子、白条、鳜鱼、黑鱼与鲫鱼等等鱼类为常见。尤其以鲫鱼最为著名,名称“彭泽鲫”, 清人方南塘说,“彭泽鲤鱼无锡酒,宣州栗子霍山茶。” 彭泽鲫当以春节前后为佳。此季,山瘦水寒,春天还在孕育,冬水清濯着鱼的脏腹,经一年草木枯枝的滋养,鲫鱼肥美,尚未产卵,正是最为可口的时候。鲫鱼最常用的作法是红烧。春节来临,每家每户早早都买来几尾鲫鱼。因是本地所产,便宜又美味。做法与炒肉做法没有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加上一点红辣椒,还有豆酱被换成了酱油,也许这道河鲜本身就鲜美无比,用上豆酱反而失却了它本身的滋味。最后盛起,放上一把葱段,黄褐色的是鲫鱼,冬日气温低,放置在那里的红烧鲫鱼,鱼汤就结成乳胶一样的块状,蛾眉洲人称为鱼冻,是家乡人才懂的美食,这是下饭的好食材。挖一筷头入米饭间,清甜的是稻米,香辣的是鱼冻。丝丝入味。
在过年的饭桌上,还有一道或几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由各种食材制作成的丸子,洲人喜称之为圆子,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各种圆子因食材的不同而叫法各异。常见的有萝卜圆、藕圆、豆腐、肉圆、鱼圆和珍圆子。顾名思义,主要原料为萝卜、藕、豆腐、糯米、 肉或者鱼。配料则为面粉、红薯粉、姜末、葱段、蒜叶末。充分搅拌均匀。再一手放入混合料内,将混合料放入掌中,握拳,混合料从姆指与食指对接的孔中挤成圆状放在勺子内,再放入文火燃煮的菜油中。一枚枚圆子在油锅中,上下翻滚,直到炸成金黄的颜色,便可用漏勺中捞起、冷却。炸圆子的时候,最后还会炸“栓富”----就是油炸水豆腐片片。形象而贴切,普通话称为豆参或者豆泡。“栓富”烧排骨,“栓富”充分吸收了排骨的汤汁,咬上一口,鲜美多汁。珍珠圆子是蒸的,提前浸泡过的糯米,沥干水分,团好肉圆滚上一层糯米,入盘、入蒸笼蒸熟,一方面不失糯米固有的草木之味,又因瘦肉汁水的浸润,别有一番风味。最爱的一道菜。
热气腾腾的火锅里热汤在翻滚,一枚枚圆子在热汤中沉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叙着家常。烟气袅袅里,倪萍赵忠祥的声音也从电视机里传来,窗外的烟花爆竹声交织响起,划破夜空,冲向原野。孩童再也坐不住地散开桌席,穿上新衣新鞋,跑到屋外和小伙伴们燃放起了烟花和炮仗了呢……
噼里啪啦声里,又大一岁了哩!
网图侵删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