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清高与固执,都随着时光的流逝随风而去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250人  思源_沈先生

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那些清高与固执,都随着时光的流逝随风而去

在三十岁那年,我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已经明白了自己来到这个世间的意义,我为何而来,我将如何度过。

但是活着活着,一度又迷糊了。又一次忘记自己为何出发?甚至也忘记自己为何写作?

人总是很容易遗忘一些东西的。有些人头天说过的话,第二天就忘了。而我,十五年前说过的话,有时也像在梦中一般。甚至那话还明明白白地写在书上。

那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如今,我对新的生活充满了爱与感恩。虽然我无法占有绝对无限的生命,但我可以让思想的火花使我有限的生命得以无尽的延续。我觉得我的人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幸福,因为我终于能敞开心扉,奉献出我全部的经历,从此进入另一个崭新的生命……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以及经历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我怀以深深地感恩。我感恩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人生,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知道,只要活着,人世的苦难永远不会结束。我庆幸,现在的我,能从每一个当下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即使在困境中,也依然有无比的喜乐。我最想告诉大家一句话,人生真正的苦,不来自于外界,而出自于内心。要活成一个心里有光,灵里有光,整个生命都会发光的人。当我们自己的内在发光,我们才能拥抱真正永恒的喜悦与幸福。

整整十五年,当我再次看到这段话,突然间泪流满面。十五年前,我竟然已经写出了这样的话。而如今,我并没有做的比这得更好。

十五年前的这个月,这部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出版历时三个多月的长篇小说正式面世。那时,我以为自己已经明确无误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我以为自己会在写作里度过我的余生。

然而,某个人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也许这个人至今都不知道这些。因为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也是从那以后,我对写书和出版开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甚至毫不在意。因为这个人让我看到,原来我一心以为的这块净土,我看得如信仰一般神圣的写作,在这位著名的主编与文学评论家心里,也不过是个交易。他告诉我:“国内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是我捧红的,你拥有超乎寻常令人惊讶的天资,只要你答应我,下一个在中国人尽皆知的女作家就会是你。甚至,凭我的直觉,照这样下去,你还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具备这样的条件,无论在各方面。”

尽管他给了我如此之高的评价,但是我第一次如此咬牙切齿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拒绝了这笔交易。虽然这是一笔很诱人的交易,但是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一把推开那个向我步步紧逼的男人,尽管内心充满了屈辱,但我用异常冷静的语气对他说道:“即使我一辈子不出书,我也绝不会出卖自己。”说完,我拿起包,冲出了他的房间。而他让我去的理由是他在某个酒店开会,正好抽中午休息的时间,想与我谈谈我的书稿。那个时候,他的手里有我三部书稿。天真的我信以为真,就去了。然后就发生了上面这一切。

从那以后,我不再去出版社,也不再像最初那样勤奋地写作。很多人还奇怪,为什么写作势头那么强劲的我,突然之间变得无声无息了。没有人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满心以为无比神圣的写作原来竟被人这般玷污。我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深深的绝望。后来,我走进了宗教。

我不知自己是沉沦了,还是升华了。总之我也不再写长篇小说。直到隔了好些年才陆陆续续出版的一些作品,我也只与女编辑打交道。

在那些作品里,我落笔都是箴言,似乎想要将世人都教化一遍。其实那个时候,我的写作已经不能叫做写作。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过多地受到宗教的影响。我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当我写作时,我仍然不由自主地受到各种宗教观点的左右。

直到很多年后,我离开喧嚣的城市,如同当年那样走进僻静的郊外,仿佛一瞬间,我所有受到的创伤都得到了疗愈。我放下了一切。也包括曾经有过的那些不可释怀。那些清高与固执,都随着时光的流逝随风而去。

那些清高与固执,都随着时光的流逝随风而去

我再一次破除我执。我也原谅了这个人。也许,他真的是出于喜欢。只是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每个人都会犯错。我又何必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感觉自己再一次挣脱了某种枷锁。

写作的羁绊突然散去。如同十五年前我独自坐着火车到达陕西的一个偏远山村写下第一部小说。那时的我心无羁绊,只有想要写下一切的冲动。而如今,我再一次心无羁绊。

来到僻静的郊外,我重新回到长篇。我发现我不再受到任何束缚。财色名利各种知见以及种种伦理道德,所有的执着都一一破除。我终于敢于在小说中自在无碍地化身为各种人,说各种话。

人间本来如戏,我们又何必执着于真呢?如同我们看莫言的《生死疲劳》、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可是真真假假,当我们看完之后,我们却明白了很多道理。如同《红楼梦》。其实红楼梦何尝不是一部佛经呢?其中写到的一切,不正是印证了《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子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到山前,看山还是山,但山已然不同。我想,这次我知道自己为何而写。而不止是冲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