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生日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先生生日,儿子提前寄来了生日礼物,先生虽然一直不在乎(或者说一直缺乏)这些特殊日子的仪式感,但在拆礼物的那瞬间,应该也是欣喜和温暖的吧。儿子准备礼物,我给了很多建议,他还咨询了远在北京的姨夫,在穿衣配饰等方面有要求并且比较有品位,对“行情”比较清楚。得到建议之后,为了尺寸的事也费了一番周折,原来,购买皮带,不仅要选择款式颜色,还有有“尺度”的概念,就是皮带的宽度,以及适合腰围的长度。其实淘宝的物品详情里都有介绍,只是儿子第一次购买,对这些全无概念。
生日当天早上是周日,我和先生为婆婆预约了骨科医生,复查脚跟骨裂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车上,说起生日的事,婆婆说先生生下来的时候有八斤多,但是很高,所以看上去瘦瘦的。先生有四个兄弟姐妹,他是老二,生在六十年代末的困难时期,粮食匮乏,婆婆奶水不够,公公每天去附近的养牛场去买鲜奶给先生喝......在我听来原本是蛮柔软的“舐犊之爱”被先生的回复弄得有些“凄楚”,先生说,还说呢,几个孩子中,就属我最可怜,婴儿期是不能喝牛奶的,尤其是鲜牛奶,我就是从小就营养不良的那个......婆婆说,鲜奶总比奶粉好吧,我们每天早早地就去看着人家挤出牛奶,绝没有掺水的......先生说,鲜牛奶是婴儿无法消化吸收的......
从内心情感来说,我挺抗拒先生所说的这些“真相”,觉得父母总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怎么可以埋怨养育你的父母呢?到这个年纪还在对父母当年的行为心存“埋怨”,不仅让父母感到“愧疚”,觉得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和养育孩子的方式居然不对,也让自己永远活在“缺爱的童年”的阴影里。
先生是个很理性的人,经常会颠覆你的认知,将一些事情真相“赤条条”地摆在你面前。我悄悄地问了度娘,再一次证明,他说的没错,牛奶作为婴儿的主食并不完全适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于母乳,但4/5为酪蛋白,形成的凝块较大,难以消化吸收,2岁以后喝比较好......
我用了一句“牛奶有得喝已经很不错了,好歹比喝白开水有营养吧,你的“铁胃”说不定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打了圆场,缓和先生和婆婆之间各自的“委屈”。
想来我真是幸福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彼此相携相爱一辈子,并且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在那个年代真应该是小众的,不仅在养育我们姐妹俩,而且,在帮助我养育儿子上,也是充满智慧和大爱。
以往先生表达自己从小受到的“忽略”和“委屈”的时候,我总会责怪他不可以对父母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我会更客观地看待这些情绪,并且给予同情,理解和宽慰。
也许,作为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给予孩子,然而,对于“什么才是最好的”,显然,认知上的差别是很大的。我们的父辈,在不同的年代和环境之下,最好的抚养或许就是停留在温饱上已经不易,所以,我们是不是该以更宽容的目光看待呢。而对于在物质条件丰盛,信息来源广泛,学习途径多元的今天,成为父母的我们,则更有条件从“身和心”上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并以此作为底色,追求更高层次的梦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受到了建立家庭成员之间温情的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真心付出者的幸福胜过接受者。所以,我早早地建议儿子给先生送生日礼物,并且适时做参谋,推动事情的落实,为的是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账本上多多积累。
先生的生日,我“悄悄”带动儿子送礼物,小家庭成员之间的链接紧密了一分。
先生和婆婆之间的对话,让我双向思考了“父母”这个角色,没有谁天生就是好父母,跟任何技能学习一样,需要不断尝试和精进。
以感性为基调,以理性为引领的亲情关系是我想要的,我要在先生的“理性”中“化入”更多的“柔软”。
当然,需要“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