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的选择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27人  花花骚年

这社会上似乎有一条一条隐隐的鄙视链,在文化领域尤是。看原版书的鄙视看译本的,看国外文学的鄙视看国内文学的,看国内文学的鄙视看青春小说的.....

从一方面来看,这种鄙视链是非常负面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攀比的心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想的话,这里面正体现了审美领域的扩宽。我在这里,并不是指国外文学一定比国内文学要优秀,而是相比较而言,国内文学是在中国的语境下的,读者能够以自身的经历为引子,能更快地融入到文学作品中。然而,国外文学则是在另一个国度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例如,单单凭借中国人的信教经验,我们是无法理解欧洲人对基督教的狂热感,和宗教与王权结合的社会结构的。

所以,鄙视链越是高层,越是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的了解,语言的熟悉等,所以有些人可以鉴赏更多的作品。

这并不意味着,位于鄙视链上层的人就可以真的嘲讽仍为青春文学而感动的人了。这和我们的年龄与经历有关,人都在成长,不要要求一个青年拥有一个老人的见识。

我在高中的时候买了一套卡尔维诺的小说集和散文集,结果根本看不懂,或者体会不到这位享誉世界的作者的精彩之处。我就拿着书去问我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老师说你是经历不够,所以读不出来。那时候,我感到了一种无力感,原来有一些时期是急不来的,勤奋与预先准备不能解决所有事情。

我们只是心智和知识储备还没有成长到那一步而已,只要慢慢修炼,就能逐步攀上更高的高峰了。个人对自己的教育是出于自觉的,有些人没有急切地提升欲望,或者沉湎于低层次小说的快感的话,他们就会永远停在一个层次。这也很好,这也是选择。除了个人自身的教育,还有社会环境的熏陶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审美层次。社会环境的塑造就靠人来完成了,就像当初星巴克教会我们如何喝咖啡一样。这在商学中属于进入新市场后的一种营销策略:教育客户。

那些评论说中国的读者鉴赏能力不够,说中国电影观众没有分辨能力的声音,我都觉得他们只是说一些嘴皮子功夫而已。人的审美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不过需要引导而已。有时候我们提供的产品不需要最好,但是要适合。就像教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慢慢引导目标群体体会到新文化产品的好处,激活沉睡的感官。这就和健身一样,激活肌肉,有意识地使用特定区域的肌肉。

比起评论,我更想行动起来,影响他人。因为言语是无法产生化学反应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干事情,才会让现实有一点点改变。我不会说,某一件作品真差,我只会说它还需要成长和修改。说一件作品很差,等于给它定性了;但是说它还需要修改,则是一种发展的眼光。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展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