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坤元作品评论集谈写作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

小说课手扎6:4步玩转冲突“立体化”

2021-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芷11

文:佳淇

上一讲《小说手扎课6:冲突的3大魔力》讲了冲突的作用。

今天继续,聊的这个点很有意思。

问下:听到冲突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样画面?

拳头?椎形立体?甚至一面墙?柱子?

知道我想了什么吗?是“凸”!

对,就是它,是不是有些立体的感觉?

冲突,肯定是要先“立”起来,而立方体会有多个面,对吗?

这就是今天的主题了:

4步,让冲突多面化“立体”起来

冲突,肯定是多方,而且是“立体”的,才能立得住,对吗?

比如,写一部科幻小说,却制造的冲突没有逻辑做支撑,这样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更吸引不了读者的兴趣。

先来看《羚羊木雕》中的一段: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这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这段运用语言、神态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

对待友谊,大人与孩子存在着明显态度差异:孩子间友谊是纯洁无私的,大人对待友谊却是带有几分有色眼镜的。

这种冲突的描写,让人物的性格差异更加明显,人物的形象也更加鲜明了起来。

故,冲突会涉及到人物、语言,心理和肢体4个方面。

如何塑造冲突,并依据来构成情节?我们一个个来看。

人物冲突的体现

不论是小说,故事,还是剧本,人物都是核心。

人物的冲突设计,会很大程度关系着情节的推进和发展。

小说中,如果没有人物冲突的设计,就会显得情节张力不够,导致文字读起来像在读散文,描写的只是“喝一杯下午茶”。

读者在这样的故事中体会不到紧迫感,会感到很软绵绵的,缺少精彩,从而不想再看。

想让自己笔下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吗?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着重于描写和强调关于人物身上的矛盾,反差和冲突。

小说通常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实际上,次要人物的作用更大一些。它可以侧面衬托,或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我们常在作品中,看到通过人物的牵线搭桥来推动情节。

蒋老师新长篇《有一种人生叫还债》中,主要人物是羊羊一家。

老师写到第30章,通过小李子,杨招生父子,村里的村民等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或对羊羊一家人的评论,见闻等,说出来对他们的感受。

逐步让羊羊,羊父的性格更加清晰,这样,就把人物和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无形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就是次要人物出现的功用。

在小说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大多是不太重要的次要人物。

而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色彩基调的作用。

如蒋老师的长篇《蛇岛》。

描写了阳澄湖畔的渔家女儿陈秀萍在婚姻中遭受挫折,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男人都比不了”的魄力承包了阳澄湖里的一座荒岛——蛇岛。

同时,她也得到了哥哥嫂子、村主任等亲朋好友的帮助,终于把一个荒无人烟的蛇岛开发成郁郁葱葱、红红火火的“世外桃源”。其间,她也收获了村民老五的爱情。

正是有蒋老师根植于家乡,朴素原生态的笔调,将阳澄湖地域的水乡风物,节令吃食等风土人情娓娓道来,才让我们看到一幅水乡人文画卷。

再有,小说中人物,是与作品主题思想血肉相连的。就是人物设置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不仅是要通过人物来烘托出性格,更要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和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刻画人物形象,这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组群体人物。

如蒋老师的《珍珠女》中的月芹和罗建林。《野藕记》中的阿兰父母,汤阿姐,江天强等。

语言冲突的描写

语言间的冲突是人物之间细微的分歧,或者可以是激烈辨论,重要的是对话中的信息量,通过对话,要让读者产生紧迫感。

以蒋老师的新长篇《有一种人生叫还债》中,最开篇,羊父让女儿跟自己去学捉蛇,女儿羊羊不依,父女之间有了这一段对话。

父亲(以下简羊父)说:“你跟我出去捉蛇。”

羊姑娘说:“我要读高中。”

羊父说:“村庄里小女孩哪有读高中的?”

羊姑娘:“她们成绩不好。”

羊父说:“我哪有钱供你读书。”

羊姑娘说:“爸,我要读书!”

羊父说:“对你说过了,你跟我出去捉蛇,一起帮我挣钱,一起帮我还债。”

羊姑娘说:“我不去。”

羊父说:“你不去,我有办法收拾你!”

羊姑娘跑到房间大哭起来。

母亲(以下简称羊妈)走了过来,对她说:“娘苦命,你也是苦命,我们娘儿俩都命苦啊。闺女,你哭啥呀?”

羊姑娘说:“爸爸以前叫我好好读书,说让我读高中,读大学,可他现在出尔反尔,居然不让我读高中了,让我跟他出去捉蛇,我想不明白。”

羊妈说:“这都要怪你爸爸贪心,如果他不贪心,好好在家里种地也不会落到现在欠人家几十万元呀,你爸也是被逼得走头无路,才想到让你跟他捉蛇的呀。”

羊姑娘说:“我年纪那么小,一个女孩子去捉蛇,我心里难过啊。”

羊妈说:“你不去捉蛇,你爸也只有死路一条了,唉……”说完,母亲也扶着墙头大哭起来。她哭的声音更响,更凄惨……

邻居王婶听到了她们娘儿俩的哭声,就走了过来。

王婶走到房间,拍了拍羊妈的肩膀,说:“出了什么事啊?”

羊妈说:“没啥事,想想难过。”说着,她用手抹了抹脸,因为脸上都是泪水。

王婶说:“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但哭不解决问题,有难处还得想办法去解决。”

羊妈说:“因为小羊羊的爸欠了一屁股债务,所以想让小羊羊休学,她不愿意,我也不怪孩子,只怪我们娘儿俩命苦。”

王婶说:“哎哟,我以为你家出了什么大事呢?我看,你们不应该难过,应该高兴才是。你想,我闺女玉英也不读高中了,还不知道她做什么呢?小羊羊能跟他爸去捉蛇,倒是工作有着落了,是不是应该高兴才对?”

原来,她闺女玉英和羊姑娘是初中同学。只是玉英读书笨,这回没有考上高中。

羊姑娘对王婶说:“不要拿我与你女儿比,她考高中名落孙山。”

王婶一脸疑惑:“什么名落孙山?”

羊姑娘没好气地对她说:“你回家问你女儿去。”

看,这就是将语言冲突的描写发挥到了极致。

而其中羊母,邻居王婶的出现及对话,也对主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可以看到,在这里,主角的武器就是语言。

描写多方冲突时,需要每一个人的语言都剑有所指,就像头脑风暴时所有人都各持己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语言冲突的作用,我们可以塑造多个有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角色,让他们凑在一起,而话题就是他们各自对某一事物的观点。

要想让对话张力更强,就让参与者显得更加固执,观点更加独特,有时候沉默或极简动作,对于语言冲突场景的描写也是重要表现手法。

试想一下,一个人内心波涛汹涌,却反常的处于沉默的态势,是不是有如暴风雨前的平静?沉默会让情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野藕记》中,阿兰失身后,不想让父母知道,选择了“给石头写信”及用水不断冲洗身子。

这种看似的平静,其实蕴藏着巨大的爆发。

再如江天强第二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到工厂去等阿兰,虽然他和汤阿姐话也不多,但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到他内心活动的刻画,感受到他此时的性格状态。

再看阿兰摔了算盘,和汤阿姐的对话,以及江天强的加入。可以看到人在对话中的失控和反常也是增加冲突紧张感的手段。

心理冲突的刻画

心理冲突可以理解为:内心活动的刻画,反衬托出的举止和言语,也就是互相安排。

如《野藕记》中:

阿兰在复杂心情下写给石头的信,以及石头接信后去找安静的地方读信,在这里有一段心理的刻画,很是细致入微。

再看汤阿姐骗阿兰一段的心里冲突描写,其实是一种心计的体现。

所以,心理冲突实在点说就是心里的设计酝酿过程,多方心理冲突一定要有出色的设计,体会几方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一些阻碍实施给多方带来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都是通过角色内心独白反映出来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手的言语来分析角色此时心理状态,通过角色的行为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

肢体冲突的碰撞

多方的肢体冲突描写就是沙场上见真章了,当语言冲突升级为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再升级就是肢体冲突了。

肢体冲突碰撞描写,一定要有前面两种的良好铺垫,因为其往往在作品中就是终极解决方式,是在催促着故事走向结局。

蒋老师在《珍珠湾》快结尾处第126,127章

描写了明龙和素素对待两个来厂敲诈的小混混,就有一段很精彩的肢体冲突的碰撞。

从开始的语言冲突,再到小混混的心理冲突描写,最后发展成用拳脚来解决问题的肢体冲突。

假如你的作品中有很多势力要围绕一个目标相互抢夺,那么最好让这几方势力都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并且各有特色,这样的冲突才不至于乏味无聊。但无论如何参与争斗的多方势力都要各有优势。

随着故事的发展可以让一方势力先取得优势,迫使剩下的多方势力结盟,互相利用,让多方势力的冲突变为双方的。

当然这种结盟关系只是暂时的,当一方被灭之后,结盟关系又会恢复成对立,或者彻底让双方成为朋友。

肢体冲突的碰撞可以节奏很快,也可以是在沉默中突然的爆发。结果在一瞬间揭晓。

总结

人物冲突,言语对话冲突,心理冲突,肢体冲突,这几个可以依顺序或者穿插着进行描写。

从语言冲突到心理冲突,再到肢体冲突,还要注意各方势力的优势是否平均,人物在故事发展的过程有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人物关系又是怎样的等等。

建议大家可以多读读蒋老师的《珍珠湾》、《野藕记》,《有一种人生叫还债》等作品,会对冲突的多面“立体化”描写有较深的认识。

好,下一篇,我会用总结出来的方法,讲讲如何设计燃爆冲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