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bout PM@IT·互联网

产品黑客工作坊day2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2719人  郭亮_fa85

开头的沉思

我第一篇简书是一个技术方向的数据分析文章,其实里面包括了很多技术和数学知识,要写好的话需要很多准备和和实验,前期和写作也是花了我不少的时间(我的主要一直做java方向)。而上一篇课堂笔记,相对来说虽然对我来说收货很大,但写作过程却轻松很多。但事实却是第一篇没啥太多反响,反而第二篇我搬运胡子老师的课堂知识外加粗浅的理解却意外的收获了很多赞赏,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产品和运营的角度分析,也许这就是产品的更广泛目标客户,打动客户的“痛点”,以及“搬运”创新法(搬运了实际上更加精彩的大胡子老师培训),当然还有“大V”帮助转发推广,所以导致的不同结局。所以仅仅从知识变现这个角度,产品和运营思维也是大大的有用的!从而更加激发出我对这个课的兴趣了,不得不说,知识就是力(jin)量(qian)。

如何开发一款产品?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主要是分享和实验一些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当然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深入到“天敌”内部了解那些“蹩脚”的产品都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也是大有裨益,至少来说以后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你们产品设计这么这么这么搞不对,而是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搞”,哈哈,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image.png
  1. 同理心
    当前的产品设计并不再是去解决用户的痛点,而是处理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种情绪(积极或者负面的),那么怎么才能洞察到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真正情绪呢?那就是同理心,真正的把自己放到用户的角度去感受,感觉,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强加给用户一堆解决方案,因为那往往可能适得其反。
    这让我联想到阅读过的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里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的父母),其实这里讲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同理心,教育孩子,和孩子沟通,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而不是对立面。
    例如孩子和别的小孩有矛盾了,我们往往这么沟通:

"今天小王抢了我的橡皮,我真想打死他"
"什么?就因为一块橡皮你就要打死他?你怎么会有这么恐怖的想法?你绝对不能这样想!"
"可是他抢了我的橡皮没有还给我!"
"你这样是绝对不对的!橡皮有什么大不了,至于这样吗?"
"哼!我不和你说了!"

但是我们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

"今天小王抢了我的橡皮,我真想打死他"
"是吗?他可真坏,抢了你的橡皮都没有道歉吗?"
"没有!我恨死他了!"
"嗯,确实,他真讨厌,要么明天我们让院子里的小狗去咬他一口吧,怎么样?"
"哈,好啊好啊,咬一口,哈哈,真好玩"
"嗯,好吧,我们来吃东西吧"

所以区别是什么?孩子向你表达情绪,你不要阻止,而是接纳他的情感,不要去评价,只是全部收下,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让他表达和宣泄出来,不用指责和给出一大堆教育,这就是同理心。
所以同理心其实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和高情商的人相处你会感觉非常舒服,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他并不会干预你情感的表达,而是充分接纳。
所以要做好一个产品,首先要锻炼自己的情商,学会真正接纳并融入别人的情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现别人的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调研或者交流获得信息,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防御层,你获得的东西,很可能真是他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不真实”的部分。只有通过同理心,进入他的场景和角色,才能发现他内核部分的真实所在。
这里老师也提到可以用修禅的方法去认识自己的心境。可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本去专门修禅的,但是稻和盛夫在《活法》里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专门的去进行修行来修炼自我,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当做修炼的一部分去克服,从而改进自我,发现自我,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过程,并不需要很大的代价。
所以真正去修行的人很多是已近实现或失去了自己的追求,通过修行去发现新的自我和目标,而去重新前行的过程;如果你在现实中已近遇到一大堆问题无法解决,只是去修行逃避的话,抱歉,恐怕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

  1. 定义(场景)
    这里就是通过同理心进入用户的内核后,再进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在特定的情感下去发现问题。之前说现在的产品已近不是解决用户的痛点,那么应该解决什么呢?其实就是解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情绪问题,包括解决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或许这就是去发现经常说的“aha moment”。


    image.png

这里可以使用用户旅程图,这个工具是偏向产品同学使用的。用于分析用户在完成一个“旅程”时,和不同的“触点”接触,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方案”出来。
看看,这样的分析和传统的PRD有什么不同?传统的PRD只是描述系统实现,是给“业务工人”使用的软件工具,其中并没有包括任何用户情感相关的东西。但在当下,如果一款产品在设计的时候不考虑任何用户的情感,那么几乎肯定不会获得成功的。
但是,嗯,这依然只是个工具(而已),不要期望使用了用户旅程图你就能像张小龙一样搞出微信了,工具只是帮助你更好的梳理你已有的想法和思路或者方便交流。

  1. 创作
    当你进入用户的内核,在他的场景下体验其情绪,并发现问题给予解决方案后,可能市面上已经或者很快就有相同的产品出现了,怎么办?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制造差异化(护城河)。
    当然关于如何去创新基本是个玄学,很多培训都无一例外会提到奔驰法则(SCAMPER)。因为这个东西至少我在实践中还未运用透彻或者发现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奥妙所在,所以感觉只需要记住就可以了,或许某一天的灵光一现会让你发现,呕吼!原来我运用了奔驰法则了!哈!

  2. 原型
    略过

  3. 验证
    这个非常重要,正好和前段时间学习的精益敏捷联系在一起。记得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谓商业计划书只是一个假设,创业的过程不是要去证实这个假设,而是以这个假设为起点,通过创业的过程,去发现真正的商业模式。或许最后发现,真正的商业模式和开始的商业计划书完全没什么关系。
    所以一切没有经过验证或者数据支撑的想法,不管是谁的,都只能是假设。在产品初期,与其反复的头脑风暴,反复的肯定和否定,还不如走出去,先dirty your hands,获得效果反馈,再看看怎么走。所以一个产品从0到1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通过构建MVP方案(这里的MVP可不是重要人物,而是Minimal Viable Product),去发现一个PMF(Product-market fit)的过程。
    所以在找到真正的PMF之前,MVP一定要是非常快速,低成本和可检验的。OK,这其实根本就是精益创业,精益数据分析的思想了!另外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

另外一个公式

B=MAT

保持连接

当前的生意与之前的生意最大的区别在于,之前往往销售之后公司和用户的连接就断开了。而当前在完成交易后,公司和用户还要尽可能的保持强连接。因为这不仅仅是通过维护客户关系产生忠诚度这么简单,而是运营需要建立连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改进。这其实就是个产品不断验证并进化迭代的过程。

最后的最后

大胡子的课,嗯,获得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其实最大的冲击是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经营自己,以这样的方式工作学习和生活,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人生就是这样,你不断的接触到更高段位或者另外领域的人,也就不断的产生新的好奇和欲望,这不就是驱动我们努力生活下去的原动力吗?
最后再回到产品和运营,当前的VUCA时代,一切似乎都那么的模糊,易变不确定,要寻找一种成功的模式开发出一套成功的产品真是太难了。但是,不管多难,世上还是总会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成功者。所以,让我们以《black pancer》中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作为结尾:

Who need a hero?
You need a hero
look in the mirror
there go he, hero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