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的钥匙

论语泰伯篇第五

2021-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隐喻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这一章记录曾子讲的话,有好几条。这一章是曾子赞叹他的一位老友的德行,这个老友是谁?在批注里面讲,实际上是讲颜回。颜回和曾子都师从孔子,颜回是复圣,曾子是宗圣,所以他们都是圣人,当然功夫、境界比孔子还要差一等,孔子是至圣,至是圆满。但是在众弟子当中,颜回成就最高,其它弟子境界是不如他的,所以曾子在这里是赞叹颜回,只是没有点出名来。『曾子曰』,他说『以能问于不能』,这是讲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这是谦虚好学。『以多问于寡』,自己见识多,却向见识少的人去请问。『有若无,实若虚』,自己有学问、有道德,但是自己觉得好像没有。「实若虚」,就是自己本来学问很充实,但是觉得自己还是很空虚,这都是谦虚。『犯而不校』,「犯」是别人冒犯我,而且甚至是无故来陷害、来找麻烦的,「而不校」,就是不与他计较,那更不要说去报复。这是讲到『昔者吾友』,就是昔日我的一个老友,『尝从事于斯矣』,尝是曾经,曾经是如此来修行的。

「犯而不校,是言其学能养气也。」犯就是冒犯,别人冒犯我了,我不跟他计较,心里绝没有报复,也没有怨恨,甚至连对立的念头都没有。他为什么会冒犯我?那是因为他无知,我怎么能跟他计较?如果跟他计较,岂不是就跟他一般见识了?就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跟一个三岁小朋友打架?不可能的,两个人境界不一样,打不起来。一定是两个人境界差不多才打得起来,两个都是三岁小朋友就会打。所以你要跟他计较,说明你是跟他一般见识,一个境界。再者,颜回他肯定也明了这个道理,天下本是一体。你看孔子曾经就教导过颜回,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告诉他,你自己能克己复礼,你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克己复礼,天下跟着你归仁了,也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和谐了。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所以夫子没跟别人讲,只是跟颜回讲,颜回能够堪受大法。夫子最赞叹的是颜回,那真的他是上上根,一听这个他就能够悟入,他就明了了。

  为什么?为什么自己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了?明明天下这么多坏人,我克己复礼他们也不转变,怎么天下归仁?他们都变仁人了吗?说老实话,如果你还见到天下有坏人、有不仁之人,那你的天下是不能归仁。颜回看一切人都是圣贤、都是君子,他眼中没有坏人,所以他能克己复礼,他的天下归仁。他自己归仁了,天下就归仁。所以孔子告诉他,「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要天下归仁,那靠自己,不是靠别人。不能说,你看别人都不能够行仁,我行仁有什么用?你这样想,那你说天下归仁是由人,不是由己。真正明白的人知道,天下归仁是自己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这道理很深,因为天下和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你归仁了,天下也就归仁,那你说天下归仁这个事情,哪里是人家的事?全是自己的事,百分之百是自己的责任,没有跟别人有关。

  孔子跟他讲这个是大法,这是真正的孔子的心传,传给颜回了。颜回当下悟入,所以他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说我虽然不聪敏,这是他谦虚、客气,但是,他说一生请事斯语,就是依教奉行,您老人家说的我一定做。所以当下他就克己复礼,当下他就天下归仁,他成圣成贤了,所以他看天下人就没有对立,都是一体,别人来冒犯我,我怎么能跟他计较?一体的。好比我们身上器官互相有冲突了,常见的我们的舌头被牙齿咬到,我相信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不小心牙齿咬到舌头了。这是对立、冲突了,牙齿冒犯舌头了,可是舌头会不会跟牙齿计较?说你这个牙齿这么坏,我要报复你,把你拔掉,舌头有没有这样想?没有,它是犯而不校,牙齿冒犯舌头,舌头犯而不校。为什么?一体的,一体还计较什么?

  颜回之所以能做到犯而不校,因为他知道天下跟自己是一体,一切众生跟自己不二,所以他当然就做得到犯而不校。不仅说行动上不会计较、不会报复了,连内心里一丝毫的对立、冲突、矛盾都不会有,这个克己复礼的功夫就做到圆满了,那真的是我与天下同归于仁了。这是讲「其学能养气也」,这个学问可以说到达究竟圆满,他就是成圣人了。学问深了,他的气质就变化,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愈深,他会愈谦虚、愈恭敬、愈温和,心平气和,他不会闹情绪,他不会急躁,他的心总是平稳的,对人和颜悦色,这是颜子功夫到家了。

所以我们自己检验自己学得怎么样,就反省反省自己,我的气质有没有变化。学问就在于变化气质,如果气质没有变化,那你这个学没有效果。真正有气质上的变化,那才叫有效果。没效果的时候,要想想我到底是不是真学了?别人跟我起对立,我是不是真会跟人家对立?我还会不会跟人家计较?在自己受冤枉、受委屈的时候,心里还会不会不平?会不会忘记了这天下人跟我是一体,会不会忘记?你要忘了,那学的印象不深,那怎么办?多学、多听讲,天天听、天天听印象就深刻,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提得起正念,人家来冒犯我,我马上想到《论语》里面讲的「犯而不校」,我要跟他一体,我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不能跟他计较。你提起这个正念,功夫就得力,那你就不会跟他起冲突,这就是真学、真干。不仅跟任何人不冲突,跟任何的事、任何的物都不冲突。怎么跟事冲突?事情来了,自己就很紧张。如果是急事的话,自己就会非常的急躁,或者是心里面有很重要的事情放不下,患得患失的心很强,这些都是跟事起矛盾。跟物也会起矛盾,对这样物有喜欢的,对那个物体有讨厌的,有好恶之心,这就是起矛盾。放下好恶,就是放下贪瞋痴,这是我们的学问存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