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9

2020-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杨Sandy

前几天大家都在讨论李文亮医生的去世心情都十分沉痛,大家都在控诉政府的冷漠和感慨中国现在尖锐的批评声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被接纳。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人们陶醉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片热火朝天的喜悦中,大部分人都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很满足,满足带来安全感,日子久了,大家都觉得这种一致性的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奔的日子很平稳很安全,谁也不想破坏他,也害怕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为某一些人的不一致而被破坏。这在我们的历史里一直是存在的,包括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活着的。有些人说中国人需要多发出不同的声音,批评的声音,中国的环境应该更宽容更包容这种声音,现在让我们想想身边的每件事情中,我们作为发声或者受声的主体,我们自身又是怎么做的呢?

从孩提时代我们就被教育要听话懂事,那么做到听话懂事自然要抹杀掉自己原有的一些想法来迎合大人,孩子们自己的创新过程其实是很低级很拙略的,大人在对比了成果以后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因为有更好的而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不怎么样,从而改变或者用大人的方式去做,这种心理的挫败感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潜移默化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够好,总有个强大的声音在我们的前面,而让我们觉得自己不行。而作为家长的成年人,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想让孩子做的更好,认识到更好,所以我们有时候在这样的矛盾中,让孩子不敢直面权威,直面长者,认为自己总是不行。等孩子们长大了,走入职场面对权威和个人境况下的挑战时,大家普遍选择也是安全,也是忍或者修改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日子久了我们也就活的越来越憋屈,越来越希望有发声者这样一种英雄主义一样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我们在职场又是如何做的呢?面对别人更多的提议,作为掌权者是否尊重着认真考量过,是否给于过鼓励,虽然我们会在各种方面权衡利弊并且做出优化方案,但是对于否定的方案是否也同样表示尊重和鼓励呢?面对职场的各种问题,自己是否可以勇敢的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最后经过沟通否定了自己的意见也不觉得是羞耻而是自己努力明白了一件工作的过程呢?

社会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组成,我们自己也是很好的践行者,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或是其他社会角色中,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做到尊重宽容每一个发表言论的人,即使是错的或者是不够完善的,我们需要勇敢的站出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即使是可能与权威者意见相悖或者自己也有可能会改变的言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