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效应:学会更好地说话
基督教徒问神父:神父,我祷告的时候可以吸烟吗?神父怒斥道:祷告的时候必须非常虔诚,不可以吸烟!教徒又换了种问法:神父,我可以在吸烟的时候祷告吗?结果神父和善地说:当然可以,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祷告。
这个故事你也许听过,同样的问题,不同的问法,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其中体现着语义效应。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可以在学习、工作中学会如何使用语义效应。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再举几个例子。
一个女大学生晚上去酒吧坐台,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消极;那如果换成:一个酒吧坐台的女孩子,每天白天坚持去学校上课,听上去是不是积极多了。
A : 老婆,我可以在想你的同时去玩吗?
B:这样啊,那你去吧,晚饭自己解决吧。
A:老婆,我可以在玩的时候想你吗?
B:当然可以啦,别玩太久,早点回来,我去买菜做饭。
这里的语义效应主要运用了人们普遍存在损失规避的心理,即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祷告是好事,吸烟是坏事。在祷告时吸烟,好事已成事实,你要做坏事,肯定不行。吸烟时祷告,坏事已经做了,你想做好事,必须可以!
我们这里说的语义效应主要有三种情景:
第一,跳过“做不做”,直接问“怎么做,做多少”。顾客买了油条和豆浆后,不再问顾客要不要茶叶蛋,而是直接问你是要一个茶叶蛋还是两个茶叶蛋(你是买呢,还是买呢,还是买呢?)
第二,先给出低期望,然后不断加码。公司效益不好,今年年终奖1万(之前都10万左右)一开始老板故意让人放出消息,公司效益不好,可能要裁员,这时员工都人心惶惶,过段时间又放出消息:公司无论多大亏损都不裁员,只是大家共渡难关,没有年终奖。年底老板垂泪:大家辛苦一年,怎么能不表示,这样吧,我来把股权抵押贷款,每人1万。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公司,老板人真好,都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努力为公司做贡献,老板太不容易了。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买瓜子和零食的时候,假如你想买一斤瓜子,聪明的商家在称的时候总会一点一点往上加,而有些商家一开始拿上来的非常多,然后在一点一点拿掉,直到1斤为止。这两种做法哪种会让你更开心?
第三,就是上文提到的损失规避。神父和女大学生的例子都是这种,再来几个商业案例。
有个习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你买东西倾向于买包邮的,一件东西即使很便宜,但要6块钱邮费,总会让消费者心里不舒服。这里面的逻辑:包邮,就是在高价上免费得了邮寄;不包邮,就是在低价之上失去了邮费。
假如你是做点小生意的,最近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想提价,但又怕用户有意见,怎么办?如果必须提价的话,利用语义效应,把含有“失”的语义的“提高价格”,改为“取消原有折扣”试试,用户的接受度应该会高很多。有家公司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及美元贬值,决定向国外的客户涨价。在给顾客的发函中告知,虽然他们的成本上涨了超过10%,但为了维护我们长期合作客户的利益,在一个月内保持原价不变,一个月后仍然为客户承担5%的涨幅。结果,大部分客户纷纷表示理解,并表示感谢。
客户对彩色打印机不感冒,可以这样说,这个打印机的价格和同参数的黑白打印机差不多,但是赠送彩色打印功能。